曾黎:被低估的戏曲功底,跨界舞台上的惊鸿一瞥

曾黎:被低估的戏曲功底,跨界舞台上的惊鸿一瞥

当镜头扫过《乘风破浪的姐姐》后台,曾黎对着镜子勾画京剧脸谱的模样,恍若时空穿越。这位被称为中戏两百年一遇校花的演员,在影视剧中塑造过无数经典角色,却鲜少人知她藏着副能惊艳梨园的好嗓子。那些水袖轻扬的瞬间,藏着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另类新生。

一、科班出身的戏曲基因

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岁月里,曾黎主攻青衣的课程并非偶然选择。每天清晨五点半,她雷打不动地跟着京剧老师练嗓,吊嗓时悠长的咿——呀——声能穿透整个晨雾弥漫的练功房。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声线,更让她掌握了京剧特有的脑后音发声技巧。

在电视剧《陈情令》的国风音乐会上,她将流行歌曲《赤伶》改编成戏腔版本。当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的戏韵响起时,观众才惊觉这位影视演员的戏曲功底竟如此深厚。这种跨界演绎不是简单的戏腔模仿,而是精准把握了京剧程派唱腔的云遮月特色。

二、惊艳全场的戏曲时刻

2021年北京卫视春晚的《佳人》舞台堪称经典。曾黎身着改良旗袍,手持折扇,将京剧念白融入电子国风编曲中。看风起云卷,赏花开花谢的唱段,每个吐字都带着戏曲的喷口力度,转身时的一个卧鱼动作,尽显刀马旦功底。

在《星月对话》综艺中即兴表演的《贵妃醉酒》,她踩着三寸厚底鞋完成卧鱼衔杯,水袖抛出七尺有余却纹丝不乱。这种专业级的表演让现场京剧演员都感叹:没有十年功夫做不到这般稳当。

与张淇合作的《武家坡》选段更是技惊四座。她饰演王宝钏时,用程派特有的幽咽婉转唱出手指着西凉高声骂,与流行摇滚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弹幕瞬间被开口跪刷屏。

三、传统艺术的当代演绎密码

在《经典咏流传》中,曾黎将李清照词作《声声慢》谱成戏歌。她创新性地在昆曲唱腔里加入气声技巧,把寻寻觅觅的愁绪演绎得缠绵悱恻。这种改良既保留了曲牌体的韵味,又让年轻听众更容易接受。

与虚拟歌手洛天依的合作堪称破次元壁的创举。在《梨花颂》的混搭版本里,她的人声与电子音效交织,青衣的哀婉与科技感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大胆尝试意外收获了00后观众的热捧,B站播放量三天破百万。

某次京剧讲座中,她示范的《锁麟囊》选段让专业戏迷都屏住呼吸。处理春秋亭外风雨暴的长拖腔时,她巧妙融入话剧台词训练中的呼吸控制法,使原本需要换气三次的唱段一气呵成。

在这个国潮复兴的时代,曾黎的每一次戏曲亮相都在打破传统与现代的次元壁。她不是专业戏曲演员,却用科班功底与创新思维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她的戏腔片段时,传统艺术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焕发新生。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既有老戏骨的筋骨,又带着新时代的呼吸。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