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声韵入荧屏:曾黎的戏曲情结与舞台记忆
梨园声韵入荧屏:曾黎的戏曲情结与舞台记忆
荧屏上的曾黎总带着若有似无的古典气质,那双丹凤眼流转间,依稀可见刀马旦的飒爽英姿。这位中戏96级表演系的高材生,在成为影视演员之前,实则经历过七年正统戏曲科班训练。
1990年,年仅14岁的曾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专攻青衣行当。清晨五点半的练功房里,她的水袖总要甩过三百个来回,靠山膀的姿势一练就是整炷香。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在二十年后重拾戏装时,依然能精准把握《锁麟囊》中薛湘灵的闺门步态。某次综艺节目中,她即兴表演的《春闺梦》选段,台步轻盈似踏雪,让专业评委都感叹这功底藏不住。
在跨界出演戏曲电影《白蛇传·情》时,曾黎主动要求不用替身。青蛇与白蛇水斗那场戏,她将京剧武旦的出手技巧融入影视表演,三丈长的绸缎在手中翻飞如浪,道具组的师傅们看得直咂舌:这可比我们设计的动作复杂多了!导演后来在花絮中透露,曾黎在片场休息时常哼唱昆曲《牡丹亭》的皂罗袍,说是找人物的古典韵律。
2021年央视戏曲春晚的舞台上,曾黎与京剧名家联袂演绎《梨花颂》。当改良戏服遇上现代舞美,她将梅派唱腔处理得虚实相生,尾声的拖腔特意保留了些许气声,倒显出别样的时代感。有戏迷在弹幕里调侃:这贵妃要是穿越到现代,怕是要开直播教网友贴片子了。
从汉剧科班到影视演员,曾黎总能在镜头前自然流露出戏曲程式化的美感。《聊斋志异》里梅三娘转身时下意识的云手,《在暴雪时分》中台球女将击球刹那的亮相感,这些细微处的戏曲基因,恰似她藏在现代角色中的文化密码。正如她自己所说:戏台上的汗珠子,早化成了镜头前的眼波流转。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