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被低估的戏曲传承者,她如何用现代嗓音重塑传统韵致

曾黎:被低估的戏曲传承者,她如何用现代嗓音重塑传统韵致

当曾黎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舞台甩出水袖的刹那,镜头定格在她含而不露的兰花指上。这位被称作中戏两百年一遇的美人,此刻褪去都市剧中的干练形象,在聚光灯下将京剧《武家坡》的凄美唱腔揉进流行编曲。这种跨越时空的声腔碰撞,恰是她二十年戏曲修为的冰山一角。

一、旦角血脉里的基因觉醒

在戏曲世家长大的曾黎,自小浸泡在湖北京剧团的练功房里。清晨五点吊嗓的童子功,在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时得到系统淬炼。梅派青衣的圆润婉转、程派幽咽的唱腔特色,在七年科班训练中融入她的声带记忆。这种训练远非简单模仿,而是将气沉丹田、声贯顶门的发声原理刻入肌体本能。

1997年拍摄电视剧《西厢记》时,导演要求演员具备戏曲功底。曾黎在崔莺莺的塑造中,将程派《锁麟囊》的幽咽泉流冰下难与影视表演结合,念白时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暗合京剧吐字归韵,让古典闺秀形象跃然荧屏。这种表演范式成为她后来塑造古典角色的美学密码。

二、声腔艺术的跨界实验

在都市剧《陪读妈妈》中,曾黎将京剧《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唱段改编为手机铃声,现代电子音效与传统西皮二黄的碰撞,意外获得年轻观众好评。这种创新并非偶然,她曾向戏曲教育家张火丁请教发声位置调整,使传统唱腔能适配现代录音设备。

2021年央视戏曲晚会上,曾黎与王珮瑜合作的《游园惊梦》引发热议。昆曲水磨腔的啭音技巧被巧妙转化为气声共鸣,在保持曲牌韵致的同时,创造出更适合电视传播的声线质感。这种改良引发戏曲界讨论,却让百万网友在弹幕打出原来戏曲这么好听。

三、文化传承的当代解法

面对戏曲过时论,曾黎在清华大学讲座时示范了科学发声法:用丹田气息支撑的声波穿透力,能轻松传递至千人剧场最后一排。这种人体自带的天然音响系统,恰是流行歌手依赖麦克风无法企及的优势。她带领学生进行戏曲卡拉OK互动,用手机APP实时评分系统检验咬字准确性。

在短视频平台发起的曾黎戏曲手势挑战中,她将《天女散花》的云手分解成十二个现代舞动作,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8000万。这种解构重构的传播方式,让95后观众自发研究起戏曲身段谱,某电商平台水袖销量当月增长300%。

在长安大戏院后台,曾黎的化妆匣里始终放着京剧勒头的片子。这些浸透岁月包浆的传统物件,见证着她从科班学员到跨界传播者的蜕变。当《燕尾蝶》的电子节奏与《春闺梦》的二黄慢板在跨年晚会交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更是一个演员对文化基因的虔诚守护。这种守护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让千年声腔在现代人的声带中重获新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