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的戏曲功底:被低估的刀马旦,被时光封印的梨园魂
曾黎的戏曲功底:被低估的刀马旦,被时光封印的梨园魂
2005年《新聊斋志异》中的梅三娘惊艳了无数观众,但鲜少有人知道,曾黎在诠释这个凄美角色时,悄然融入了京剧旦角的身段。这位中戏96级明星班里唯一坚守青衣路线的女演员,骨子里始终流淌着梨园行的血脉。
在湖北省京剧院的练功房里,11岁的曾黎每天要完成三个小时的基本功训练。水袖功讲究甩、挑、抖、抛、扬,每一个动作都要在腰腹力量的带动下形成行云流水的韵律。1990年她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时,主攻青衣却总被老师安排顶替刀马旦角色,这段经历意外锤炼出她刚柔并济的表演特质。在《玉堂春》中,她能将跪步移动时膝盖与地面的距离精准控制在三寸,这是戏曲演员对空间把控的极致追求。
中戏求学期间,当同学们争相接拍广告时,曾黎始终保持着戏曲演员的作息规律。清晨六点的晨功,她会在操场角落对着白杨树练眼神,从定睛到转眼再到回眸,这套戏曲眼神训练法被她改良后融入影视表演。《在远方》中霍梅那个三分讥诮七分悲悯的凝视,正是源自青衣目中有戏的功底。
戏曲界对跨界艺人向来苛刻,但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曾评价:曾黎的台步藏着云步的轻盈,念白带着韵白的节奏,这是科班出身的烙印。在话剧《如梦之梦》中,她饰演的江红需要完成长达8分钟的独白,借鉴了京剧千斤念白四两唱的技巧,通过气息的收放控制语言节奏,让大段台词产生了咏叹调般的感染力。
如今回看《男才女貌》中的颜如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团扇掩面、转身回眸,实则是程式化动作的生活化演绎。这种将戏曲美学解构重组的能力,使她的表演既有现代剧的真实感,又暗含古典戏剧的诗意。正如她在采访中说的:戏曲教我如何用有限的动作表达无限的情意,这是演员最珍贵的财富。或许正是这份被时光打磨的梨园魂,让她的每个角色都带着难以复制的东方韵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