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奇香——走近京剧名家曾黎的守艺人生

【标题】梨园深处有奇香——走近京剧名家曾黎的守艺人生

(注:为呈现真实感,文中细节均根据公开资料进行艺术加工)

北京南城胡同里飘来一缕若隐若现的吊嗓声,六十岁的曾黎正领着徒弟们在自家小院里晨课。青砖墙上斑驳的水渍映着她们翻飞的水袖,这般场景,已在这座百年四合院里重复了三十七个春秋。

一、戏箱里长大的孩子

1970年深冬,天津卫的雪落得格外绵密。六岁的小曾黎蜷缩在中国大戏院后台的衣箱里,透过幕布缝隙偷看台上《贵妃醉酒》的彩排。母亲是剧团衣箱师傅,父亲是琴师,这个生在幕条间的孩子,自小就闻着油彩味入睡。某日练功间歇,老生名家王琴生偶然听见这孩子跟着留声机哼《文昭关》,竟将言派云遮月的唱法学得惟妙惟肖,当即拍板收为关门弟子。

二、破茧成蝶的岁月

戏校七年,曾黎每天提前两小时到练功房。寒冬腊月里,她把双腿绑在把杆上午睡,只为保持柔韧度。1988年参演《白蛇传》,在断桥一折中创新使用三米长的白绸代替传统水袖,不料彩排时绸带缠住头面险些酿祸。面对师长责难,这个倔强姑娘通宵改制绸带缀珠,最终让这段绸舞成为经典。那次事故留下的额角疤痕,至今仍隐约可见。

三、守正出新的探路者

2003年非典期间,剧场停摆的曾黎做起了胡同戏班。她带着口罩在四合院天井里演《锁麟囊》,用手机直播给街坊解闷,谁料竟吸引上万网友围观。这次意外让她意识到传统艺术需要新载体,此后十年间,她策划的戏曲快闪地铁戏台等活动屡屡成为城中热事。但鲜有人知的是,每场活动她都坚持自费置办行头,只为保持艺术纯粹性。

四、薪火相传的执灯人

2015年创立的黎园传习社至今已培养出23位专业演员。曾黎独创的口传心授+影像记录教学法,让濒临失传的冷门唱腔得以留存。每周三下午,她雷打不动地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教戏,有个叫小满的孩子把《定军山》老黄忠唱得虎虎生风,后来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今年清明,小满带着自己第一批学生来给师祖磕头,三进院里乌泱泱跪了一片少年郎。

暮色渐沉,曾黎抚摸着祖父留下的紫檀戏箱,箱盖上戏比天大的刻痕已模糊难辨。现在年轻人说这是'非遗',我倒觉得戏曲就像院角那株老梨树,她望着正在压腿的徒弟们笑道,只要把根扎牢了,年年春天都会发新枝。此时,胡同深处传来外卖电动车的声音,与咿呀的胡琴声奇妙地交织在四月暖风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