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学戏十六载,那些戏台上的岁月里藏着她的人生伏笔

曾黎:学戏十六载,那些戏台上的岁月里藏着她的人生伏笔

在影视圈光怪陆离的镁光灯下,曾黎一袭素衣站在《星月对话》的录影棚里,当主持人问及中戏求学往事时,这个被章子怡称作大青衣的女子突然眼波流转,指尖不自觉地挽了个兰花:你们知道吗?我其实是个被戏曲养大的孩子。那一刻,戏台上的刀马旦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在当代都市的喧嚣里投下一抹清亮的韵白。

一、梨园世家的基因密码

曾黎出生在湖北荆州一个被戏曲浸润的家庭,祖父是当地楚剧团的名角,漆金木箱里保存着褪色的戏服,老宅院里总飘着吊嗓子的悠长尾音。七岁那年,她第一次跟着祖父去看《白蛇传》,当看到青蛇在金山寺前翻出二十四个旋子时,小女孩攥着冰糖葫芦的手突然就松开了。

这个楚剧世家的孩子注定要与戏曲结缘。十一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时,曾黎的档案里写着身高超限的批注。考官望着这个比同龄人高出一头的女孩犹豫再三,最终被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打动:这孩子的眼神,天生就是吃戏饭的料。

在武汉京剧院的七年里,曾黎每天五点摸黑起床练功。寒冬腊月的水袖要甩出破空声,酷暑三伏的圆场要走出水波纹。当同龄人在追星追剧时,她正对着镜子一遍遍纠正卧鱼的姿态,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为她日后在《新聊斋志异》中塑造梅三娘时,赋予了浑然天成的古典气韵。

二、水袖里的青春修炼

1995年的艺考季,中戏考场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主考官常莉看着眼前这个青衣扮相的考生,竟忘了叫停她的《贵妃醉酒》。曾黎的云手刚起,考场里就响起低呼——这个湖北姑娘把梅派的身段化进了骨髓,连甩头时点翠头面的颤动都精准如尺量。

中戏96级明星班里,章子怡在排《大劈棺》,刘烨在演《暗恋桃花源》,而曾黎总爱在排练厅角落压腿。当同学们争相试镜时,她仍在清晨六点准时出现在操场,对着梧桐树吊嗓子。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班主任常莉感慨:曾黎身上有老一辈艺术家的魂。

从《理发师》到《在远方》,观众总能在曾黎的表演中捕捉到戏曲的魂。某个回眸的定睛,某个转身的顿挫,这些深植于肌肉记忆的程式化表演,在影视镜头里化作了独特的表演美学。正如她自己所说:戏曲教会我如何用身体讲故事。

三、传统文化的精神胎记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曾黎始终保持着与戏曲的隐秘对话。2021年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中,她扮作敦煌飞天的惊鸿一瞥,让观众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荧幕的惊艳重生。编导后来透露:曾黎老师主动要求加入楚剧元素,那段水袖舞是她亲自设计的。

这种文化自觉绝非偶然。在短视频平台,曾黎的日常vlog里总会出现戏曲元素:插花时随手摆个山膀,喝茶时不自觉捏起兰花指。某次直播中,她即兴表演的《天女散花》让年轻观众惊叹:原来古典美可以这么鲜活!

面对为什么坚持推广戏曲的提问,曾黎的回答颇有深意:我们这代人就像文化摆渡者,既要守住传统的根,又要长出新的枝桠。当年学戏吃的苦,现在想来都是滋养。说这话时,她手腕上的翡翠镯子映着灯光,恍若戏台上流转的水钻头面。

今年春天,曾黎重返中国戏曲学院代课。看着练功房里压腿的00后学生们,她仿佛看到三十年前那个在晨雾中喊嗓的小女孩。当大幕拉开,灯光亮起,那些深埋在唱念做打里的文化基因,终将在时光流转中绽放新的光华。正如戏文所唱:似这般姹紫嫣红,都付与流光飞舞。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曾黎用十六载戏校岁月,写就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手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