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青衣转身的背后,是时代碾过的车辙
曾黎:青衣转身的背后,是时代碾过的车辙
2021年,《星月对话》的镜头前,曾黎卸下明星光环,素手执壶为主持人斟茶。氤氲茶香中,她眉目低垂的瞬间,恍惚让人看见二十年前湖北沙市京剧团里那个吊嗓的青衣少女。这位被章子怡称为中戏两百年一遇的美人,人生轨迹恰似她最拿手的《武家坡》唱段——在传统戏曲的余韵中转身,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时代注脚。
一、梨园旧梦:从荆楚青衣到中戏状元
1987年的沙市京剧团练功房,11岁的曾黎在晨光中压腿。戏校老师记得这个倔强的姑娘:别人压十分钟腿就哭,她能咬着毛巾撑半小时。青衣的水袖功讲究行云流水,她硬是把三米长的水袖甩出破空声。在《四郎探母》里扮铁镜公主时,老师说她眼波流转间带着天生的贵气。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5年。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毕业前夕,曾黎望着空荡荡的观众席发呆——那场《锁麟囊》只卖出七张票。同年秋天,她以专业课前三的成绩叩开中央戏剧学院大门,与章子怡、袁泉等人成为明星班同窗。班主任常莉回忆:曾黎骨子里透着青衣的端庄,但影视圈需要更鲜活的灵魂。
二、转型阵痛:当传统撞见现代
2004年《聊斋志异之画皮》片场,曾黎第一次在镜头前卸下戏曲程式化的表演。导演喊卡后,她蹲在监视器前反复观看自己的表情:戏曲讲究'形到意到',可影视需要'意到形随'。这种撕裂感伴随了她整个转型期,直到《理发师》里那个旧上海名伶的角色,才让她找到戏曲身段与现代表演的平衡点。
数据揭示着残酷现实:中国戏曲从业者年均收入不足八万元,而横店群演日薪可达三百。曾黎的同门师兄余少群,从汉剧小生转型影视演员后坦言:在剧院演满三百场《玉簪记》,不如在横店拍三个月戏。这种生存压力,让90%的戏曲专业毕业生选择转行。
三、文化迁徙:一个人的转身与一个时代的侧影
2023年北京长安大戏院,曾黎受邀观看京剧《大唐贵妃》。散场时,她摸着朱漆剥落的廊柱对记者说:这里和我小时候练功的剧场太像了。这种相似里透着悲凉——全国专业戏曲剧场从1980年的3172家锐减至2022年的不足800家。
但转机正在发生。短视频平台上,95后京剧演员郭霄汉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获赞百万;曾黎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即兴展示的水袖功,让戏曲之美登上热搜。这似乎印证着文化学者项飙的论断: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往往始于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创造性突围。
站在中戏实验剧场后台,曾黎偶尔还会下意识地走圆场步。这个曾经能把卧鱼动作定格三分钟的青衣,如今更擅长用眼神演绎都市女性的爱恨。她的转身不是背叛,而是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另类延续——当霓虹灯取代了戏台的宫灯,那些镌刻在DNA里的韵律,终将以新的方式找到共鸣。就像她总爱说的:青衣的魂在骨子里,不在戏服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