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走出的影视花旦:曾黎的戏曲人生
梨园深处走出的影视花旦:曾黎的戏曲人生
在横店影视城的青石板路上,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女子款款走过,发髻间垂落的流苏随着步调轻轻晃动,这抹倩影让剧组人员恍若看到民国戏本里走出的大家闺秀。曾黎或许没有想到,当年戏校练功房里滴落的汗水,早已化作镜头前浑然天成的古典气韵。
1993年的湖北荆州,京剧团招生考试现场,14岁的曾黎踩着老式回力鞋站在队伍里。压腿、下腰、云手,当其他考生被基本功考核难倒时,这个自幼在长江边长大的姑娘却像水波般柔韧。湖北省艺术学校的七年时光,青衣行当的水袖在她腕间翻飞出晨昏四季,程派唱腔的婉转在练功房回荡成青春注脚。某年深冬,为排练《锁麟囊》跪步动作,她膝盖上的淤青持续半月未消,戏服下藏着的膏药味混着胭脂香,成了记忆里最特别的味道。
从《新聊斋志异》中梅三娘的凄美到《星汉灿烂》阿母的刚烈,观众总能在曾黎的表演中捕捉到戏曲程式美学的影子。某次拍摄古装剧时,导演临时要求增加甩袖离场的镜头,她即兴融入单抖袖接双翻袖的戏曲动作,衣袂翻飞间将人物心绪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份刻进骨子里的肢体记忆,让武术指导都惊叹像是提前设计好的武打套路。
在流量为王的影视圈,曾黎依然保持着戏曲人的执着。2019年参与《鬓边不是海棠红》拍摄时,她特意向京剧名家请教程派发音技巧,为三场戏份的京剧镜头推掉三个商业通告。当镜头扫过她眼角勾勒的凤梢,行家一眼认出这是标准的青衣眼,比普通影视妆多出三分含蓄七分风骨。
某次访谈中,曾黎抚摸着收藏多年的点翠头面轻声道:戏曲教会我在方寸之间见天地。从长江之畔的戏校少女到荧幕上的实力演员,那段浸润着檀板声的岁月,始终是她表演艺术中最深沉的底色。当影视城上空的无人机掠过,曾黎转身走进片场的背影,依然带着梨园子弟特有的那份端方与从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