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的戏曲人生:青衣水袖间走出的荧屏美人

曾黎的戏曲人生:青衣水袖间走出的荧屏美人

在横店影视城的某个剧组,一场宫廷戏的拍摄间隙,曾黎随手拿起道具长剑,挽了个漂亮的剑花。这个行云流水的动作让导演眼前一亮,却不知这身段源自她年少时七年的戏曲童子功。

一、汉剧世家的梨园启蒙

1976年的荆楚大地,曾黎出生于沙市一个汉剧世家。父亲是当地汉剧团的武生演员,母亲则是青衣名角。三岁那年,父亲在《穆桂英挂帅》中扮演杨宗保,小曾黎趴在后台幕布后,看着母亲凤冠霞帔的扮相入了神。这种血脉里的戏曲基因,在她七岁那年正式苏醒。

湖北省戏曲学校的招生考试现场,11岁的曾黎以一段《天女散花》的彩绸舞惊艳四座。三米长的水袖在她手中忽如流云漫卷,忽似惊鸿照影,评委们在这个稚嫩少女身上看到了难得的戏骨。当时主考官、汉剧大师陈伯华赞叹:这孩子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料。

二、七年科班淬炼

戏曲学校的晨功从五点半开始。曾黎和同学们要完成耗腿、下腰、走圆场等基本功训练,寒冬腊月里练功服都能拧出水来。最苦的是跷功训练——绑着三寸木跷在砖地上跑圆场,脚掌磨出的血泡层层叠叠。但正是这份苦功,让她在后来《新聊斋志异》中饰演梅三娘时,能将鬼魅步态演绎得轻盈诡谲。

青衣行当讲究唱念做打四功俱全。曾黎的启蒙戏《二度梅》需要边唱边舞长达二十分钟,既要保持气息平稳,又要兼顾身段优美。这段经历为她后来在《大唐荣耀》中塑造杨贵妃的华贵气韵埋下伏笔。当导演要求她即兴展现唐代宫廷舞时,那段融合汉剧身韵的胡旋舞让现场人员屏息。

三、从戏台到荧屏的跨界蝶变

中戏96级表演系汇聚了章子怡、袁泉等七朵金花,曾黎却是唯一有完整戏曲背景的学生。班主任常莉发现,这个湖北姑娘总能把斯坦尼体系与戏曲程式化表演巧妙结合。排演毕业大戏《梁祝》时,她设计的祝英台亮相动作,一个简单的转身却暗含汉剧青衣的韵律,成为全剧点睛之笔。

在《在远方》剧组,曾黎饰演的霍梅有段京剧清唱。当监视器后的导演准备切近景时,她却主动请求用长镜头完整呈现:起范儿、运腔、收势一气呵成,专业程度让现场京剧顾问都竖起大拇指。这种刻进骨子里的戏曲修养,让她的现代戏表演也自带古典气韵。

如今回望曾黎的从艺之路,汉剧的基因始终流淌在她的表演血脉中。从《理发师》里旗袍摇曳的江南女子,到《星汉灿烂》中不怒自威的萧元漪,那些欲说还休的眼波流转,那些行止坐卧间的分寸拿捏,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相:真正的表演艺术,从来都是传统与现代的水乳交融。正如她某次访谈中所言:戏台上的七年,教会我的不只是技艺,更是如何用身体写诗。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