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青衣入骨,戏韵未改——一个被影视低估的戏曲传承者

曾黎:青衣入骨,戏韵未改——一个被影视低估的戏曲传承者

当《聊斋志异》中梅三娘眼波流转,《大唐荣耀》里杨贵妃回眸一笑,观众总被曾黎的古典韵味惊艳。这位被媒体称作中戏两百年一遇的美人,举手投足间总带着戏曲舞台的雅致气韵,却鲜少有人知晓,这份刻进骨子里的从容仪态,源自少年时期青衣行当的严苛训练。

**一、梨园新芽:从荆楚少女到青衣传人**

1990年的湖北荆州,12岁的曾黎踏入京剧科班时,或许未曾想到这段经历会成为她终身的艺术烙印。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七年时光里,她每日清晨五点便要对着城墙吊嗓,水袖翻飞间练习《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青衣行当讲究站如松、坐如钟,这对少女的形体训练堪称严苛——踩着三寸厚底鞋走圆场,头顶水碗练习台步,稍有不慎便招来戒尺的敲打。正是这样的淬炼,让曾黎眉宇间沉淀出古典仕女独有的端方气韵。

**二、跨界荧屏:戏台上的功夫在镜头前绽放**

转战影视圈后,戏曲功底成为曾黎独特的表演密钥。《新聊斋志异》中,她饰演的梅三娘既有厉鬼的凄厉,又不失大家闺秀的雅致。当镜头特写她含泪回眸的瞬间,眼中流转的分明是戏曲舞台上眼随指动的功法。在《大唐荣耀》诠释杨贵妃时,她将青衣的云手身段化用为拂袖拭泪的动作,霓裳羽衣舞中暗藏戏曲圆场步的韵律。这种将程式化表演自然融入生活化演技的能力,让她的古装角色总带着超越剧本的古典真实感。

**三、薪火相传:传统艺术滋养下的表演哲学**

在影视剧组,曾黎常被称作移动的戏曲教科书。她坚持用戏曲的发声方式念台词,认为中州韵能让人物更具历史感;设计动作时习惯先走三个戏曲台步找感觉。这种艺术自觉,源自她对中国戏曲四功五法的深刻理解。面对年轻演员,她总说:戏曲训练教会我如何用身体讲故事,一个亮相的眼神比十句台词更有力量。这种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影视表演养分的智慧,恰是当代演员最稀缺的修为。

当流量时代推崇快餐式表演,曾黎始终保持着戏曲人的艺术自觉。她书房里常年摆放着《梨园原》《顾曲麈谈》等典籍,手机里存着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音频。或许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敬畏,让她在《星汉灿烂》中饰演的萧元漪时,能将母亲训女的情节演绎出《三娘教子》的况味。这种跨越艺术门类的文化传承,恰似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看似不着痕迹,实则力透纸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