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从戏曲舞台到荧幕光影的“青衣之韵”
**曾黎:从戏曲舞台到荧幕光影的“青衣之韵”**
在影视圈,曾黎的名字总与“美”和“气质”相连。但少有人知的是,这位被称作“中戏两百年一遇美人”的演员,最初的艺术启蒙并非源自影视表演,而是一段浸润于戏曲舞台的青春岁月。她的表演中若隐若现的古典韵味,正是从戏曲科班生涯里淬炼出的独特底色。
一、汉剧科班里的“刀马旦”岁月
1993年,年仅11岁的曾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主攻**汉剧青衣**。这个选择看似偶然,实则暗含必然——出生湖北荆州的她,自幼耳濡目染的正是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的汉剧艺术。在科班七年,她每天清晨五点便起身练功:圆场步要走出水袖生风,兰花指需凝着千回百转,眼波流转间要藏住人物半生悲喜。
与大众印象中的“柔弱青衣”不同,曾黎专攻的汉剧青衣融合了刀马旦的刚劲。在《穆桂英挂帅》的排练场,她手持银枪连翻二十个鹞子翻身,汗水浸透的戏服见证着少女的倔强;排演《二度梅》时,为精准呈现陈杏元坠崖时的“僵尸倒”,她反复摔打在硬木地板上,腰间的淤青月余未消。这些经历,为她日后塑造《大唐荣耀》中刚烈果决的杨贵妃埋下了伏笔。
二、戏曲程式与影视表演的“破壁”融合
2003年《聊斋志异之画皮》中的梅三娘,成为曾黎表演美学的转折点。这个被负心汉焚毁容颜的女鬼,在传统认知中应是阴森可怖的形象。但曾黎却以戏曲程式重构角色:含冤时的“跪步疾行”取自汉剧《宇宙锋》中的疯步,指尖颤抖的幅度精确到毫米;复仇时的眼神流转,分明是《活捉三郎》里阎惜娇的“鬼魂看”。当导演要求她以现代方式演绎时,她坚持保留三分戏曲身段:“梅三娘是古典时空的魂灵,骨子里该带着戏台上的执念。”
这种艺术自觉在《星汉灿烂》中愈发成熟。剧中“阿母萧元漪”训女时的拂袖动作,看似自然实则暗藏设计——左手压袖口、右手扬水袖的角度,恰是汉剧《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嗔怒姿态。当观众为这个严母形象又爱又恨时,或许不曾察觉那份穿越千年的戏曲美学早已悄然入戏。
三、非遗传承中的当代叩问
2021年央视戏曲晚会上,曾黎一袭汉剧戏装重现《贵妃醉酒》选段。面对“为何不专注戏曲”的疑问,她在微博写下长文:“戏曲教我‘一棵菜’精神(全体演员如菜叶紧抱成棵),这种集体主义美学始终流淌在我的影视创作中。”如今她坚持在剧组推广戏曲工间操,更将汉剧水袖技法改良为古装剧武打设计,让《玉骨遥》中的大司命挥袖间尽显东方武侠意境。
从汉剧科班到影视片场,曾黎用三十年完成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对话。当流量时代热衷于制造“破碎感”“松弛感”时,她始终带着戏曲人的筋骨——那是幕起幕落间沉淀出的生命力度,更是中华古典美学在当代荧幕的再生与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