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梨园根骨滋养出的荧屏风华

曾黎:梨园根骨滋养出的荧屏风华

在《新聊斋志异》的梅三娘惊鸿一瞥时,观众们或许未曾察觉,那份摄人心魄的眼波流转间,藏着二十年戏曲功底的沉淀。曾黎的眉目传情绝非寻常演员的刻意模仿,而是从荆河戏的兰花指、京剧的云手、黄梅戏的台步中自然流淌出的东方神韵。

一、戏校七年:刻进骨血的童子功

1990年的北京戏曲艺术学校,晨雾中的练功房总飘荡着稚嫩的唱腔。11岁的曾黎站在把杆前压腿时,或许不曾想到这些看似枯燥的晨功,会成为日后塑造角色的秘密武器。戏曲演员每天要完成唱念做打四门功课,曾黎在戏校期间不仅系统学习京剧、昆曲等剧种,更将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方式融入血液。

这段经历赋予她独特的肢体语言记忆。在拍摄《大唐荣耀》时,导演惊讶于她能把唐代仕女的举手投足演绎得如此精准,殊不知那些宽袖拂面的动作,正是源自戏曲旦角的水袖技法。当其他演员需要动作指导时,曾黎只需调动肌肉记忆,便能自然展现出古典韵味。

二、跨界突围: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

从中戏96级明星班毕业时,曾黎面临着艰难选择。同窗章子怡、刘烨纷纷投身影视,她却执着地在话剧舞台上锤炼演技。这种选择背后,是戏曲教育赋予的艺术纯粹性。戏曲讲究戏比天大的信念感,这种精神让她在浮躁的娱乐圈始终保持清醒。

在都市剧《好好说话》中,她将青衣的含蓄克制融入现代职场女性塑造;《星汉灿烂》里,武旦的飒爽英姿化作将军夫人的巾帼气度。这种艺术转化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将戏曲精髓解构重组,创造出独具东方美学的表演体系。

三、文化自觉:流动的戏曲传承者

2021年河南卫视中秋晚会上,曾黎的水袖表演惊艳全网。这不是影视明星的才艺展示,而是一个戏曲人的文化自觉。她深知在流量时代,传统艺术需要新的传播载体,于是主动在综艺节目、短视频平台展示戏曲片段,用年轻化的方式唤醒文化基因。

这种传承带着温度。在剧组,她会教年轻演员走圆场步;接受采访时,总不忘科普戏曲知识。正如她在微博写道: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文化DNA。从红氍毹到摄影棚,曾黎用跨界的艺术实践,证明传统与现代可以水乳交融。

当镜头对准曾黎的眼眸,那里映照着戏曲千年传承的星河。从荆州古城走出的姑娘,带着梨园春色闯进光影世界,用现代影视语言重新诠释传统美学。这种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恰似梅兰芳当年将京剧带向世界——艺术本无界限,真正动人的永远是文化根脉滋养出的生命律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