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被戏曲重塑的演员人生
曾黎:被戏曲重塑的演员人生
2023年北京卫视春晚上,一袭水衣的曾黎在《四郎探母》选段中开嗓惊艳四座。这位以都市剧闻名的女演员转身化作铁镜公主,眼角眉梢都是戏。观众席间窃窃私语:这哪是跨界玩票?分明是科班功底。这种看似突兀的转折背后,藏着一段被时光精心编织的往事。
一、梨园深处的童年烙印
湖北荆州的老街巷里,六岁的曾黎被父亲抱着挤进戏园子。红漆剥落的木椅上,她第一次看见花旦头上的点翠头面在汽灯下折射出幽蓝的光。戏台上《贵妃醉酒》的唱腔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缠绕住孩童的好奇心。母亲发现女儿总在院子里模仿青衣的水袖动作,便用旧床单给她缝了人生第一条水袖。
少年宫戏曲班的报名处,老师看着这个身量未足的小女孩直摇头。曾黎却不依不饶,每天放学后准时出现在练功房外偷师。直到某天暴雨,浑身湿透却仍在窗下压腿的她终于打动了老师。那方不足十平米的排练室,从此多了个对着镜子练眼波流转的倔强身影。
二、中戏七年重塑的艺术基因
1996年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班的晨功,总有个女生提前半小时到场。当其他同学还在揉着惺忪睡眼时,曾黎已经把腿架在把杆上耗了二十分钟。京剧表演系主任至今记得这个湖北姑娘:别人练十遍的动作,她非要练三十遍,把子功练到虎口裂开都不吭声。
戏曲教育给予的不仅是技艺。在《游园惊梦》排演中,老师要求她们用三个月时间揣摩杜丽娘的闲愁万种。曾黎泡在古籍馆研读《牡丹亭》,在颐和园长廊观察古代仕女图的神态,最终在汇报演出时,一个转身的哀怨眼神让台下教授集体起立鼓掌。
三、光影世界里的戏曲密码
2016年《陪读妈妈》剧组,曾黎主动请缨为角色设计戏曲元素。她建议在母女争执戏中加入撕毁戏服的细节,亲手指导道具师复原民国时期的点翠头面。这场戏播出后,有票友在论坛发帖:撕头面时手指的颤抖幅度,绝对是懂行人的设计。
在综艺《美好年华研习社》中,她坚持不用替身完成《梁祝》的剑舞。当编导担心安全提议用威亚时,曾黎笑着展示手机里保存的戏曲把式视频:我师父八十岁还能走旋子,这才哪到哪。正式录制时,那段行云流水的剑花让年轻选手们看得目瞪口呆。
从荆州戏台到中戏剧场,从影视片场到文化综艺,曾黎始终带着戏曲赋予的独特审美。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她像一株逆生长的翠竹,用最传统的艺术养分滋养着现代表演。某次采访中她说:戏曲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流动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这句话或许正是解开她艺术密码的钥匙——那些婉转的唱腔、精妙的身段,从来不是刻意展示的才艺,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自然流淌的生命印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