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青衣水袖间的戏曲传承密码

曾黎:青衣水袖间的戏曲传承密码

在影视剧《星汉灿烂》的拍摄现场,曾黎总会提前两小时完成妆造。当其他演员低头刷手机时,这位以美貌著称的女演员总在休息室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云手、折腰,水袖翻飞间带起的气流惊动了飘落的梨花,仿佛将影视城的水泥地化作了百年戏台的青砖。

一、梨园深处的传承基因

曾黎的戏曲启蒙始于长江畔的沙市剧场。11岁那年,湖北省戏曲学校老师循着清亮的童声找到这个常躲在后台看戏的小姑娘,发现她不仅能完整唱出《贵妃醉酒》选段,连眼神流转的节奏都与台上演员分毫不差。在戏校的七年,曾黎每天清晨五点准时出现在练功房,把32斤重的铁片绑在腰间练习圆场步,青石地板上经年累月磨出的两道凹痕,见证着这个荆楚姑娘的蜕变。

1995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时,曾黎的档案里藏着令人惊叹的记录:完整掌握87出传统剧目,能同时驾驭青衣、刀马旦两种行当。正是这份深厚的功底,让她在转战影视圈二十年后,仍被文化部列入戏曲传承人培养计划核心名单。

二、跨界传承的破圈密码

2021年央视元宵戏曲晚会的后台,曾黎正为昆曲《牡丹亭》选段描眉。当造型师建议改用影视妆时,她轻轻摇头:杜丽娘的眼角要勾起三毫,这是梅派秘传的'三弯月'画法。这段即兴的戏曲教学被央视镜头完整记录,短视频播放量突破8000万次,意外掀起年轻人模仿戏曲妆容的热潮。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录制间隙,曾黎总会带着同场艺人练习戏曲身段。王心凌学《游园惊梦》的捻指,唐诗逸练《天女散花》的长绸,这些片段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让曾黎戏曲课堂话题阅读量累计突破3亿。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正是当代戏曲传承最稀缺的破局之道。

三、数字时代的活态传承

武汉昙华林的曾黎戏曲工作室里,AR技术正重构着传统教学模式。学员戴上特制眼镜,眼前立即浮现虚拟老生示范《定军山》的刀花动作,动作捕捉系统实时校正学员的身形角度。这套由曾黎团队研发的戏曲数字孪生系统,已在全国12所艺术院校投入试用。

更令人惊叹的是工作室的戏曲基因库项目。通过3D动态捕捉技术,已完整记录京剧13个流派、57位名家的表演数据,建立包含286个经典身段的数字模型。当78岁的裴派传人指导年轻演员时,全息投影能同步呈现他40岁鼎盛时期的舞台影像,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正在重写戏曲教育的未来图景。

在横店影视城的某个深夜,曾黎结束拍摄后照例来到练功房。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砖上,她扬起水袖的瞬间,智能手环突然震动——戏曲基因库又收到一段来自大凉山留守儿童上传的唱腔录音。在这个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时代,曾黎用最传统的身段演绎着最先锋的传承故事,让千年戏曲在数字浪潮中绽放出新的生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