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戏曲求学记:青衣背后的硬骨头艺术
曾黎戏曲求学记:青衣背后的硬骨头艺术
2021年电视剧《星汉灿烂》热播时,观众发现饰演阿母的曾黎举手投足间自带古典韵味。这份独特的气质,源自她少年时期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七年的京剧科班训练。这位湖北姑娘当年选择的青衣行当,恰是最能体现传统戏曲美学精髓的硬骨头艺术。
一、青衣艺术:传统美学的活化石
青衣在戏曲行当中又称正旦,要求演员具备端庄娴静如幽兰,一颦一笑总相宜的气质。这个行当对基本功的要求堪称严苛:水袖需甩出云卷云舒的意境,圆场步要走出弱柳扶风的姿态,唱腔得保持清越婉转的穿透力。当年戏曲学院的晨功训练,曾黎要对着初升的太阳吊嗓,在寒冬腊月里裹着军大衣压腿,这些经历铸就了她眼神中的坚毅。
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青衣是站着唱的艺术。这个行当要求演员在静态中展现动态美,看似简单的站姿实则暗含玄机:腰背要如松柏挺直,脖颈需如天鹅舒展,双肩下沉时却要保持胸腔共鸣。这种矛盾统一的形体控制,需要日复一日的肌肉记忆训练。
二、学戏启示录:传统艺术的现代突围
曾黎从京剧转行影视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体系与现代影视的自然主义风格看似对立,实则存在深层互通。她在《聊斋志异之画皮》中饰演梅三娘时,将青衣的水袖功化用为鬼魅的飘忽身姿;在《大唐荣耀》中,用旦角的眼神控制演绎出独孤靖瑶的隐忍深情。这种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对于现代学习者,戏曲训练带来的不只是技艺。每天两小时的圆场步练习能塑造挺拔体态,云手训练可改善肩颈线条,念白练习能优化发声方式。更珍贵的是,戏曲训练培养的专注力和艺术感知力,成为穿透浮躁时代的定海神针。
三、戏曲入门指南: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门径
选择戏曲门类需量体裁衣。身形高挑者可考虑昆曲闺门旦,嗓音清亮者适合黄梅戏花腔,活泼好动者不妨尝试川剧变脸。武汉汉剧院院长王荔建议初学者:先看十场戏,找到让你心颤的那个瞬间,那就是你的艺术缘分所在。
现代戏曲教学已突破传统科班模式。北京长安大戏院开设的戏曲体验课,让白领们利用周末时间学习甩水袖、画脸谱;上海戏剧学院推出的戏曲广播体操,将云手、踢腿融入健身动作。这些创新让戏曲学习变得触手可及。
回望曾黎的戏曲之路,我们看到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N种可能。当青衣的韵白邂逅影视镜头,当水袖轻拂过都市霓虹,传统戏曲正以优雅的姿态完成着跨时空对话。这种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如曾黎般,将戏曲的精魂内化为独特的气质密码,在新时代绽放异彩。或许正如梅兰芳大师所言:移步不换形,才是传统艺术永葆青春的秘诀。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