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佳人:曾秋玲的戏曲导演之路
梨园深处有佳人:曾秋玲的戏曲导演之路
在闽南戏曲团的排练厅里,总能看到一个身着素色旗袍的身影。她时而快步穿梭在文武场之间调试灯光角度,时而跪坐在舞台边缘与老乐师讨论锣鼓经的节奏变化。这就是曾秋玲,一位在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之间架起桥梁的导演。
**一、水袖里的童年**
1985年出生的曾秋玲成长于泉州南音世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琵琶演奏家,母亲则是高甲戏旦角演员。年幼的她常在后台看着母亲描眉画鬓,那些缀满珠翠的凤冠在氤氲的水粉香气中泛着微光。十岁那年,她第一次在《陈三五娘》中反串小生,踩着厚底靴踉跄出场时,观众席爆发的善意笑声反而让她对舞台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愫。
**二、破茧时刻**
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毕业后,曾秋玲没有选择留在北京。2012年,她带着新锐剧作《刺桐帆影》回到泉州。这部以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的梨园戏,首次将3D全息投影融入传统十八步科母程式。首演当晚,当虚拟的星斗银河在古戏台穹顶流转时,台下几位老艺人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录像——这个细节让曾秋玲确信,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
**三、导演手记里的秘密**
在曾秋玲的工作室,有本被茶渍浸染的导演手记格外醒目。某页潦草记着:要让武生的靠旗在追光下飘出海浪的韵律,另一页贴着从南音工乂谱撕下的残页,旁边批注:此处留白三拍,让观众听见心跳。这些零碎的创作灵感,最终都凝聚成舞台上令人屏息的瞬间。在改编版《窦娥冤》中,她要求六月飞雪的场景用真冰晶在鼓风机中飞舞,道具组连续试验37次才达到既凄美又不伤演员的效果。
**四、戏比天大**
2021年执导新编莆仙戏《木兰辞》期间,曾秋玲在排练场突发急性阑尾炎。被抬上救护车前,她还在用气声叮嘱:第三幕转场时……记得让战鼓声渐弱……这种近乎执拗的创作态度,让她的作品总带着独特的温度。正如她在某次访谈中所说:导演不是指挥家,而是织梦人。我们要做的,是把几百年前的月光重新照进现代人的心里。
如今的曾秋玲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吊嗓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爬上百年戏台的雕花栏杆,这个总是素面朝天的导演,仍在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着心中那份对戏曲的虔诚。或许这正是她的作品既能入围国际戏剧节,又能在乡间草台赢得满堂彩的奥秘——在创新与守正的天平上,她始终保持着优雅的平衡。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