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赤子曾宪贵:一生为戏一世传灯》
《梨园赤子曾宪贵:一生为戏一世传灯》
【开篇】
暮春时节的蓉城戏苑,总能见到一位清瘦老者缓步穿过回廊。布鞋轻叩青砖的声响与后台的吊嗓声交织成韵,他驻足聆听,眼角的纹路便漾开笑意——这是曾宪贵先生与戏曲相伴的第六十三个年头。
【早年学艺】
1948年生于蜀中梨园世家的曾宪贵,幼时便浸泡在胡琴声里长大。祖父是川中名丑曾三笑,父亲曾广禄执掌庆和班二十余载。五岁开蒙,七岁登台演娃娃生,十二岁正式拜入川剧大师阳友鹤门下。那时候学戏,天不亮就要在城墙上喊嗓,曾老回忆道,师父教《别洞观景》,光'凤点头'的身段就磨了整整三个伏天。
【舞台春秋】
1965年,17岁的曾宪贵以《白蛇传》中许仙一角崭露头角。文革期间坚持在乡间草台班传艺,将《秋江》《情探》等传统折子戏改编成革命新戏,既保艺术精髓又渡时艰。改革开放后重排《目连救母》,创新性地将川剧高腔与傩戏面具结合,在1983年全国戏曲汇演中斩获金菊奖。
【教苑耕耘】
1992年,曾宪贵放下正值巅峰的舞台生涯,受聘四川戏曲学校。他独创三开教学法:开蒙先开嗓,开腔先开情,开戏先开悟。排《逼侄赴科》时,他让学生在三伏天裹着棉袄体会陈妙常的炽热情愫;教《八阵图》身段,领着学生到武侯祠揣摩三国遗韵。
【梨园薪传】
退休十八载,曾老仍坚持每周三天到校课徒。2015年发起的川剧娃娃工程,已培养少儿戏曲苗子四百余人。去年重阳节,他带着轮椅上的老搭档李玉书,为留守儿童演出《老背少》,幕落时孩子们红着眼眶鼓掌的场面,成为梨园界的美谈。
【尾声】
戏比天大,人要接地气。这是曾宪贵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七十六岁的他,仍保持着寅时起床练功的习惯。晨光中的水袖起落间,依稀可见当年那个在城墙上喊嗓的少年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