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躬耕四十年——记戏曲教育家曾耀安

梨园躬耕四十年——记戏曲教育家曾耀安

雨后的江南戏校练功房里,檀板声伴着稚嫩的唱腔飘出窗外。一位清瘦的老者正扶着学生的手腕调整水袖角度,灰布衫的袖口磨得发白。他就是这座百年戏校的活招牌——曾耀安,一位用四十年光阴在青石板上刻出梨园春色的戏曲传灯人。

一、戏台深处有真传

1978年的寒冬,16岁的曾耀安踩着积雪走进县剧团。彼时戏曲式微,练功房四面漏风,二十多个学员挤在炭盆旁呵手跺脚。他总在晨光熹微时第一个压腿,把老团长教的《夜奔》身段拆解成108个分解动作反复揣摩。十年后,这段融合了南昆身韵与北派力度的林冲独舞,在华东戏曲汇演中技惊四座。

1989年调入江南戏校任教时,曾耀安带着三大箱手抄本:褪色的红格宣纸上,工尺谱旁密密麻麻记着师承流变、行腔要诀。某页边注丁卯年冬月廿三,徐老传《惊梦》折扇用法,泛黄的墨迹里藏着多少口传心授的珍贵记忆。

二、三尺讲台写春秋

唱念做打不是流水线工序,这是曾耀安常挂在嘴边的话。他首创情境教学法,带学生到园林实景中排《牡丹亭》。当杜丽娘的指尖拂过真实的海棠花瓣,眼神里自然流转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哀婉。这种打破教室围墙的教学理念,让传统程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3年非典期间,戏校停课两个月。曾耀安把家中客厅改成临时课堂,用DV录下《钟馗嫁妹》的鬼步教学视频,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光盘。那个春天,老式防盗门的叮咚声里,藏着二十多个学生延续的戏曲梦想。

三、守正创新见匠心

2015年,曾耀安主编的《戏曲身段谱系考》出版,这部耗时八年的著作收录了800余幅动态身段解析图。为准确呈现云手的七十二种变化,他带着研究生团队跑遍七省老剧团,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下各地老艺人的独门绝活。

在短视频平台上,曾耀安的戏曲冷知识栏目意外走红。他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解读髯口分类、马鞭象征,最新一期戏曲旦角手势密码播放量突破百万。有网友留言:原来兰花指不是随便比的,每个角度都有故事。

今年教师节,曾耀安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泛黄的结业证书照片,配文:四十年讲台光阴,最骄傲的不是获奖证书,是看着孩子们从压腿哭鼻子到能独立完成整出戏。窗外玉兰树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面上,恍如当年那个雪夜苦练的少年,仍在时光里舞动着永不褪色的水袖。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