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娟:评剧舞台上的戏魂,用生命演绎经典
曾昭娟:评剧舞台上的戏魂,用生命演绎经典
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站在聚光灯下,青衣水袖轻轻一扬,整个剧场瞬间屏息——这是2023年国家大剧院评剧《赵锦棠》的演出现场。五十二岁的她眼波流转间,仍能精准传递出少女赵锦棠的倔强与柔肠。从艺四十载,这位评剧皇后用生命浇灌舞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让评剧这门古老艺术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光芒。
一、骨子老戏里的现代演绎
《赵锦棠》这出源自评剧宗师花淑兰的骨子老戏,在曾昭娟手中焕发新生。当演绎赵锦棠与丈夫历经磨难终得相认的经典唱段时,她摒弃了传统程式化的悲情处理,转而以颤抖的指尖、瞬间凝滞的眼神,将人物内心翻涌的情感层层递进。这种以静制动的表演方式,让台下观众真切感受到角色灵魂的震颤。
在《红高粱》中,曾昭娟塑造的九儿颠覆了传统评剧旦角形象。她将胶东方言融入唱腔,用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展现北方女子的泼辣。当演绎九儿醉酒祭酒神的重头戏时,三米长的红绸在她手中化作燃烧的烈焰,配合着独创的哭腔转调,将人物骨子里的野性与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跨界融合中的艺术突破
新编历史剧《金娥》见证了曾昭娟的艺术蜕变。为塑造西汉女政治家淳于缇萦,她闭关研读《史记》《汉书》,在唱腔中融入昆曲水磨调,创造出刚中带韧的新派唱法。剧中牢狱托孤一折,她以跪步、甩发等传统程式为骨,用电影蒙太奇式的情感铺陈为魂,将母亲诀别时的肝肠寸断演绎得令人心碎。
在《寄印传奇》中,曾昭娟大胆尝试评剧交响化。面对八十人编制的交响乐团,她巧妙调整发声位置,让清亮的评剧唱腔穿透恢弘乐章。剧中雨中送印场景,她踩着十公分厚底靴在倾斜舞台上完成高难度滑跪,雨幕中那道倔强的身影,成为当代评剧最动人的艺术剪影。
三、薪火相传的戏曲人生
曾昭娟的化妆间总挂着花淑兰大师的照片,案头常年摆着《京剧表演艺术杂谈》。这位两度梅花奖得主,至今保持着每天清晨喊嗓的习惯。在天津评剧院,她推行以戏代功的培养模式,让青年演员在《赵锦棠》等经典剧目中直接传承表演精髓。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创排抗疫评剧《天使之爱》,首次尝试云端直播演出,单场观看突破300万人次。
从艺四十周年专场演出谢幕时,曾昭娟对着满场观众深深三鞠躬,水袖垂地,珠钗微颤。这个瞬间,让人想起她在《凤阳情》中那段著名的三起三落唱腔——起时如凤鸣九霄,落时似清泉入涧。或许这就是戏曲人的宿命:把生命的年轮刻进戏文,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永恒的生命力。戏台之上,曾昭娟仍在续写着她的传奇,每一次亮相,都是评剧艺术最美的当代注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