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镇戏曲学校:戏台上的少年正青春

禅堂镇戏曲学校:戏台上的少年正青春

在皖北平原的晨雾里,禅堂镇戏曲学校的早功号子穿透青砖灰瓦。这座由老粮仓改建的戏校,正用最鲜活的姿态,在钢筋水泥的时代里守护着戏曲的薪火。

一、老粮仓里的新传奇

走进校门,斑驳的粮仓山墙上还留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褪色标语。2012年,当地政府将闲置的粮食储备库改建成戏曲学校,这个看似偶然的决定,让禅堂镇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改建时特意保留的木质仓房梁架,如今成了学生们吊嗓练功的天然共鸣箱。

每天清晨五点,练功房里准时亮起灯光。14岁的花旦苗子李晓芸对着老粮仓的木格子窗练眼神,她说要练出眼随手动,目中有戏的灵气。砖缝里钻出的野蔷薇攀着红漆柱子生长,与少年们翻飞的水袖构成奇妙的时空对话。

二、泥土里长出来的戏班子

咱们不教空中楼阁的戏。校长陈凤鸣是省剧团的退休武生,他坚持把皖北梆子戏作为必修课。学生们不仅要学《贵妃醉酒》这样的经典剧目,更要跟着老艺人学唱地道的泗州戏。农忙时节,师生们会去田间地头演出,老乡们的烟袋锅子在暗处明灭,就是最真实的掌声。

教师队伍堪称全明星阵容:教身段的李红英是豫剧刀马旦出身,唱腔老师王守业年轻时给严凤英配过戏,就连门房张大爷都能随手来段坠子戏。这种浸润式的传承,让学生们骨子里都透着戏曲的韵味。

三、破茧成蝶的青春剧场

每到毕业季,校园就成了露天剧场。去年改编的现代梆子戏《麦田守望者》,让17个即将离校的孩子哭红了妆。他们用传统唱腔演绎当代少年的迷茫与坚守,台下坐着的老戏迷们边抹眼泪边感慨:老戏没死,活在娃娃们身上呢!

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有的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有的加入县级剧团成为台柱子,更多人把戏曲之美带回家乡。毕业生刘子航在短视频平台教网友画脸谱,三个月涨粉50万,他用年轻人听得懂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夕阳西下,戏校的晚功又开始了。粮仓屋檐下的铜铃在风中轻响,伴着少年们清亮的唱腔飘向远方。在这个快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时代,禅堂镇戏曲学校像一泓清泉,默默滋养着传统文化的根系,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绽放。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