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寻戏记:推开一扇门,听见百年秦腔在回响

昌吉寻戏记:推开一扇门,听见百年秦腔在回响

在昌吉街头问路是件有意思的事,你若打听戏曲茶楼在哪里,多半会被本地人拽着胳膊往深巷里领。绕过飘着馕香的烤馕铺子,拐过晾晒着红辣椒的土坯院墙,某扇不起眼的木门突然传出悠长的板胡声——这里就是昌吉人私藏的戏曲江湖。

一、茶香氤氲里的非遗密码

推开回韵茶楼的雕花木门,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墙面上斑驳的戏服与老剧照里,藏着1907年秦腔传入新疆的往事。第三任班主马金保的曾孙马师傅,至今保留着用和田玉打磨的枣木梆子,敲击时带着西域特有的金石之音。每周五傍晚,茶客们默契地留出正中八仙桌,那是给76岁的非遗传承人张凤霞留的专座。

茶案上的讲究更透着西北人的豪爽:蓝釉粗陶壶泡着茯砖茶,配的不是江南的精细茶点,而是撒着芝麻的油香和糖酥馍。跑堂的伙计端着六角铜盘穿梭,茶碗与铜盘相碰的脆响,竟暗合着台上梆子腔的节奏。

二、巷陌深处的戏曲地图

天山戏苑藏在红旗路百货大楼背后,二楼临街的绿漆木窗永远半开着。每天下午三点,梆子声准时从窗口漫出来,引得过路的维吾尔族大爷也要驻足哼两句。这里的保留剧目《火焰驹》经过百年演变,唱词里竟夹杂着维吾尔语衬词,跑马趟子的身段也融入了哈萨克舞蹈的韵律。

最隐秘的要数建国西巷的老马家堂会,没有招牌,认准门楣上褪色的戏神唐明皇画像就对了。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天井里葡萄架下摆着二十几个马扎,茶钱随意给,但规矩是必须跟着帮腔。当白须老生唱到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时,满院子茶客的应和声能把葡萄叶子震得簌簌作响。

三、今夜入戏指南

想要真正融入这场流动的盛宴,切记酉时(下午5-7点)是最佳入场时间。此时后台正在勾脸的老艺人会随手给好奇的游客画个半面妆,茶博士也会端来特制的戏茶——用雪菊、玫瑰花和冰糖熬煮的茶汤,专为润嗓准备。

遇到穿对襟大褂的老茶客,不妨用盖碗茶礼节相询:师傅,这段《周仁回府》唱的是第几折?保准能打开话匣子。若是手痒,后台的武场师傅甚至会教你敲两下边鼓,不过要当心那对雕着蟠龙的鼓槌——它们可是光绪年间从西安城带来的老物件。

当暮色染红博格达峰时,茶楼里的灯火次第亮起。跑堂的撤去茶具,换上盛羊腱子的海碗,琴师们调弦试音的声响里,又一段跨越时空的戏曲传奇正在酿成。在这里,戏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就着羊肉汤、蘸着辣子油的生活滋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