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戏台寻踪:转角遇见千年唱腔

昌邑戏台寻踪:转角遇见千年唱腔

提起昌邑戏曲,老戏迷们总会眉飞色舞:在咱这儿,砖头缝里都能蹦出两句戏文。这座胶莱河畔的古城,至今仍保留着十余处活态戏曲舞台,从雕梁画栋的百年戏楼到村头的老槐树戏台,处处流淌着戏曲的韵律。

**一、文化馆里的前世今生**

昌邑市文化馆的梨园剧场每周三雷打不动开锣,这里能看到最正宗的吕剧《姊妹易嫁》。舞台两侧的暗红色幕布上,还留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手绣缠枝纹。后台的化妆间里,78岁的张凤英老师边勾脸谱边念叨:当年我师傅在这给抗美援朝归来的战士唱《穆桂英挂帅》,台下战士们的掌声能把屋顶掀了。

**二、茶馆里的烟火戏韵**

东关老街的德润茶社藏着最地道的市井戏场。二楼临窗的八仙桌需提前半月预定,茶客们就着潍县萝卜咸菜,听茂腔艺人用方言唱《赵美蓉观灯》。老板王德顺说:常有客人听着听着就跟着哼起来,去年有个青岛游客,硬是续了七壶茶把全本《罗衫记》听完。

**三、古镇夜戏的星辰舞台**

柳疃镇丝绸文化广场的露天戏台最是特别。夏夜里,明清风格的青砖戏台与银河遥相呼应,台上水袖翻飞演绎《白蛇传》,台下摇蒲扇的老人们跟着梆子节奏点头。去年中秋夜,镇上特意在戏台四周挂起三百盏蚕茧灯笼,光影里演出的《嫦娥奔月》让年轻人都举着手机不肯放下。

**四、乡野戏台的泥土芬芳**

北孟镇田家湾村的古戏台堪称活化石,台基上的拴马石被磨得锃亮,后台土墙上还能辨认出光绪年间的戏班题壁。每年三月三庙会,十里八乡的百姓扛着板凳来看戏,台口两棵老槐树自然形成天然拢音壁。村支书田立军笑道:前年省里专家来测过,这戏台的声学效果比现代剧院还好咧!

走在昌邑街头,不经意间就会被某处飞檐下的锣鼓声吸引。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戏曲舞台,就像镶嵌在古城肌理中的文化密码,等待懂戏的人前来解码。正如当地老人常说的:听戏要听现场,那叫一个‘活’!如今昌邑戏曲地图上,既有扫码预约的新剧场,也有凭缘分偶遇的老戏台,传统与现代在此奇妙共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