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梨园行内探秘:走近戏曲教师张坤的教学日常
【京城梨园行内探秘:走近戏曲教师张坤的教学日常】
胡同深处传来悠扬的胡琴声,推开朱漆斑驳的四合院门,几位扎着大靠的年轻学员正在葡萄架下走圆场。这个藏在鼓楼西大街的戏曲工作室,正是张坤老师传艺授业十五载的根据地。
手腕要活,眼神要定!身着靛青练功服的张坤握着竹笛,突然在排演间隙喊停。只见他快步上前,将学员手中的云帚调整了十五度角:程派的水袖讲究'甩中有收',这个亮相动作得让水袖刚好扫到第二颗盘扣。这般精准到厘米的教学,正是梨园行里抠戏的真功夫。
在戏曲教育界,张坤的情境代入法颇受称道。给《牡丹亭》杜丽娘说戏时,他会带着学生到恭王府的海棠院,让他们触摸那些四百年前的石阶:想象闺阁千金偶然窥见满园春色时,指尖传来的微凉触感。这种五感沉浸教学,让零基础学员三个月就能掌握闺门旦的眼神密码。
每周四晚上的票友沙龙是工作室特色。68岁的老会计王叔正在排练《空城计》,张坤突然扮作司马懿接唱,即兴的对手戏让旁观者拍案叫绝。张老师教戏不像上课,倒像带着我们玩闯关游戏。正在备考戏曲学院的小林说道。她手机里存着张坤录制的200多个拆解视频,从甩发技巧到翎子功,每个细节都配上慢动作讲解。
不过严师亦有温情时刻。去年中秋,张坤把回不了家的学员召集到工作室,带着大家用戏曲唱腔改编流行歌曲。当《青花瓷》遇上京剧韵白,混搭出的奇妙化学反应,让这群00后彻底迷上了传统艺术。
京城戏曲教育圈流传着张氏教学三字诀:准、活、透。准在规范,活在创新,透在解构。或许正是这份既恪守传统又拥抱现代的智慧,让他的工作室在点评网站上持续保持着4.9分的高口碑。下次路过鼓楼,不妨循着胡琴声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