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台子上的老腔调:这些乡音戏码你听过几出?
常德戏台子上的老腔调:这些乡音戏码你听过几出?
常德老街上,总能看到白墙黛瓦的戏台子。上了年纪的老常德人最爱揣着搪瓷缸,踩着青石板路往茶馆里钻。掀开蓝布门帘,台上胡琴一响,满屋子常德腔调打着旋儿飘出来,听得人脚底板都要跟着打拍子。这座千年古城养出来的戏曲,就像沅江里淘洗过的鹅卵石,带着独特的棱角与温润。
一、弹腔声里的江湖气:常德汉剧
咚咚锵的锣鼓声里,常德汉剧的武生一个鹞子翻身,把红缨枪耍得虎虎生风。这出《定军山》里的黄忠,一张嘴却是地道的常德话:老将今日要显威风,定教那曹贼胆颤惊!台下看戏的老少爷们轰然叫好,震得茶馆房梁上的灰都簌簌往下落。
常德汉剧的戏班子讲究七紧八松九快活,八九个人就能撑起一台大戏。老艺人说这是走码头练出来的本事——沅江边的吊脚楼、洞庭湖的渔船,都是他们的天然舞台。唱腔里糅着高亢的弹腔和婉转的昆腔,武戏要见真功夫,文戏讲究眉眼传情。那出《醉打山门》里的鲁智深,醉眼朦胧间甩出的水袖,能勾出三丈开外的酒坛子,看得人直拍大腿。
二、丝弦声中的市井味:常德丝弦
青石板路上叮叮咚咚的扬琴声,引着人往巷子深处寻。茶楼二层的雕花木窗里,穿青布衫的老艺人正在唱《双下山》: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琵琶声像雨打芭蕉,三弦跟着人声起承转合,把个采茶故事唱得百转千回。
常德丝弦的艺人都是活词典,两百多支传统曲目张口就来。他们管这叫坐唱,不用行头不用扮相,一把嗓子就能把市井百态唱活了。《宝玉哭灵》里林妹妹的娇嗔,《武松杀嫂》里的刀光剑影,全在艺人眉梢眼角的细微变化里。有老票友说,听丝弦得配着蒿子粑粑,那才叫吃得辣,听得韵。
三、草台班子的烟火气:地花鼓
腊月里的乡场上,草台班子支起红布棚子。穿红着绿的旦角踩着鼓点转圈,丑角顶着冲天辫扮鬼脸,把看热闹的乡亲逗得前仰后合。这地花鼓唱的是《刘海砍樵》,男女对唱间尽是俏皮话:我看你砍柴好比龙摆尾,我绣花赛过凤点头...
地花鼓的戏码都从田间地头长出来,唱春耕秋收,演婚丧嫁娶。老艺人不识字,全凭口传心授。他们管这叫泥腿子戏,唱到兴起时,抄起铜锣跳下台,绕着观众席转圈讨彩头。有次在桃花源的戏台上,丑角把赶场的牛牵上台,即兴编了段老牛说媒,笑倒了一山坡看客。
这些带着沅澧泥土味的乡音戏曲,在茶馆的紫砂壶里泡过,在码头的帆影里漂过,在田埂的露水里浸过。如今虽少了些红氍毹上的热闹,但那些抑扬顿挫的常德腔调,仍在古城墙根下,在老街茶馆里,在乡间草台子上,倔强地生长着。哪天您要是逛到常德,别忘了循着三弦声找处戏台子——嗑着瓜子听上一段,那才叫品到了地道的常德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