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花鼓戏:扎根民间的戏曲明珠与活跃的曲艺团体

**常德花鼓戏:扎根民间的戏曲明珠与活跃的曲艺团体**

在湘北大地的沃土上,常德花鼓戏以其浓郁的方言韵味、活泼的生活气息,成为湖南地方戏曲中不可忽视的一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着常德百姓的乡音记忆,更在新时代通过一批扎根民间的戏曲团体焕发活力。以下这些活跃在舞台与田间地头的剧团,正用行动延续着这门艺术的百年血脉。

---

**一、常德市武陵花鼓戏剧团:城市舞台的守护者**

成立于1953年的武陵花鼓戏剧团,是常德城区最具代表性的专业演出团体。剧团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为宗旨,既保留《刘海砍樵》《打铜锣》等经典剧目原汁原味的唱腔,又推出《新孟姜女》等融入现代舞美设计的新编戏。每逢节庆,他们会在常德大剧院举办公益惠民演出,吸引老戏迷带着孙辈感受传统戏曲魅力。剧团还定期走进社区开设戏曲体验课,手把手教市民甩水袖、练身段。

---

**二、桃源县九溪花鼓戏社:山乡田野的草根戏班**

在距常德市区六十公里的桃源县九溪镇,这个由老艺人周茂林1988年创办的民间戏班,至今保持着农忙种田、农闲唱戏的生存模式。戏社成员白天是扛锄头的农民,晚上穿上戏服就成了《五女拜寿》里的员外、小姐。他们独创的稻草戏台堪称一绝——秋收后田埂间就地取材,用竹竿扎架、稻草铺顶,十里八乡的村民打着火把赶来,坐在谷垛上看戏的场面,构成了最生动的民俗画卷。

---

**三、鼎城区花鼓戏传承中心:非遗活化的探路者**

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非遗保护单位,鼎城区传承中心在抢救传统剧目上成绩斐然。老艺人口述的72出濒危戏本被整理成电子档案,青年演员通过师带徒项目学习《庵堂认母》等冷门剧目。更难得的是,他们与本地高校合作开发了花鼓戏动漫IP,把《胡秀英赶考》改编成网络短剧,在抖音平台单条播放量超百万。这种老戏新唱的模式,让00后观众也开始关注起这门古老艺术。

---

**四、石门县土家花鼓戏团:民族融合的见证者**

地处湘鄂边界的石门县,土家族占比超过50%。当地戏团巧妙地将土家摆手舞的韵律融入花鼓戏,形成了独特的踩堂戏表演形式。代表作《西兰卡普情》讲述土家织锦姑娘与汉族货郎的爱情故事,演员们头戴银饰、脚穿绣花布鞋,唱腔中既有花鼓戏的明快,又带着山歌的悠长。每年农历六月六晒龙袍节,戏团会在壶瓶山脚下连演三天大戏,成为湘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盛会。

---

**五、澧县澧州花鼓戏合作社:戏迷自发的文化联盟**

不同于专业院团,这个由退休教师、个体商户组成的民间组织,主打人人可参与的戏曲生态。合作社在澧县老城墙边开设露天戏苑,每周三晚准时亮起汽灯,戏迷既可登台票戏,也能在台下即兴接唱。更特别的是他们打造的移动戏台车,把《王婆婆骂鸡》《小姑贤》等生活小戏送到偏远村落,车斗展开即是舞台,演完拆装不过半小时,真正实现了送戏到灶头。

---

**结语:**

从专业院团到民间戏班,从城市剧场到乡野草台,常德花鼓戏的传承者们正以多元形式延续着这门艺术的命脉。这些扎根泥土的戏曲团体,不仅是非遗名录上的一个名字,更是活在百姓笑声与掌声中的文化基因。当年轻演员在直播间唱起花鼓调,当外国游客举着手机录制草台班子的演出,常德花鼓戏早已突破地域界限,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