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非遗武陵戏:湘北大地的戏曲明珠

**常德非遗武陵戏:湘北大地的戏曲明珠**

在湖南常德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有一种戏曲艺术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在湘北乡野与城市舞台间绽放光彩,它就是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武陵戏**。作为常德本土文化的“活化石”,武陵戏不仅是老一辈人的乡音记忆,更是年轻一代探寻本土文化根脉的窗口。

**一、扎根沅澧的“草台戏”**

武陵戏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彼时,常德地处水陆要冲,商贾云集,南北戏曲在此交汇。本地艺人吸收昆腔、弋阳腔、皮黄腔等元素,结合常德方言与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独特的“常德戏班”。因常德古称武陵,这一地方剧种后来被定名为“武陵戏”。

早期的武陵戏多在乡间草台演出。每逢节庆庙会,十里八乡的百姓自带板凳围坐台下,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台下观众喝彩连连。戏班常以“水路班”形式沿沅江、澧水流动演出,船舱装行头,上岸搭戏台,成为沅澧流域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二、唱腔中的“江湖气”**

武陵戏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刚劲豪放的声腔体系。主腔“弹腔”融合南北戏曲之长,既有高亢激昂的“北路”,又有婉转细腻的“南路”。老艺人常说:“武陵戏的调门,三分像吼,七分像叹。”一句“导板”起调,仿佛沅江号子破空而来;一段“哭腔”落地,又似澧水夜泊的幽幽渔歌。

表演上讲究“粗中有细”:武戏的“把子功”虎虎生风,长靠短打尽显江湖侠气;文戏的“水袖功”却飘逸如云,眉眼传情间藏着市井百态。传统剧目《祭头巾》中,老儒生石灏科考屡败,一段长达20分钟的独角戏,仅凭一把折扇、一顶头巾,便将悲喜交织的人生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戏台上的“常德故事”**

武陵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本土传说与市井生活,堪称“湘北民俗画卷”。经典剧目《思凡》改编自常德花山庙的民间故事,讲述小尼姑冲破佛门枷锁追求自由;《打龙棚》以澧州城历史为背景,演绎江湖义士侠肝义胆。这些故事里,观众能听见熟悉的常德俚语,看见消失的老街场景,甚至能找到自家祖辈的影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武陵戏迎来创作高峰。《发霉的钞票》《元宝案》等新编剧目大胆融入现代题材,用传统戏曲演绎社会主义新风尚,曾多次进京演出,受到梅兰芳等艺术家的赞誉。戏中一段“数钞票”的虚拟表演,以无实物手法展现钞票发霉细节,成为戏曲教学的经典案例。

**四、非遗传承的破局之路**

随着时代变迁,武陵戏与许多传统戏曲一样面临观众流失、传承断层的困境。但常德人并未让这颗明珠蒙尘。2016年,武陵戏入选省级非遗后,当地启动“戏曲进校园”工程,在湖南文理学院设立传承基地,95后青年演员王丽娟带着改良版《双下山》走进中小学课堂,用动漫元素重新设计戏服,让00后孩子们直呼“原来老戏这么酷”。

民间戏班也在探索新出路。桃源县的“九溪戏社”将舞台搬到抖音直播间,班主周建国带着徒弟们边唱戏边讲解行当知识,一场《醉打山门》吸引上万网友打赏;澧县老艺人李冬保开设“庭院剧场”,游客喝着擂茶听折子戏,还能体验勾脸、穿戏服。他说:“武陵戏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它得活在烟火气里。”

---

**结语**

从草台班子的锣鼓喧天,到非遗舞台的守正创新,武陵戏承载的不仅是常德人的文化基因,更是一代代表演者对土地与艺术的深情。当年轻演员在社交媒体上喊出“武陵戏,雄起!”时,这份穿越四百年的乡音,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