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台:百年光影里那些绕梁不绝的声腔

常德戏台:百年光影里那些绕梁不绝的声腔

沅水汤汤,武陵巍巍。在这方被楚风浸染千年的土地上,常德丝弦仍在茶馆酒肆间流转,汉剧高腔仍在老戏台上回响。当我们推开常德戏曲艺术馆的雕花木门,墙上泛黄的老照片里,那些将生命揉进戏文的艺人们,正透过斑驳的光影诉说着常德戏曲的百年风华。

一、荆河戏里的活关公

王华安这个名字在老戏迷中如雷贯耳。这位生于1937年的荆河戏泰斗,十四岁登台便以《单刀会》中的关公惊艳四座。他独创的倒步拖刀绝活,在丈八戏台上如游龙惊鸿,红脸关公的忠义之气穿透三进深的古戏楼。1982年携《大破天门阵》晋京演出时,谢幕时观众涌向后台,只为看清这位活关公如何将三尺长须舞得虎虎生风。

二、汉剧坤生的破茧之路

在男性主导的汉剧行当里,彭家贵硬是闯出一片天地。这位常德汉剧院首位女老生,为突破坤生不唱汉调的成见,寒冬腊月里对着沅江练嗓,硬是把《辕门斩子》里的杨延昭唱得气贯长虹。她改良的反西皮唱法,让老戏迷们初闻惊诧,细品后却拍案叫绝。如今八十高龄仍能示范抖髯口绝技,银白长须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

三、丝弦雅韵的守护者

丝弦圣手戴望本的人生就是一本常德曲艺活字典。他将濒临失传的《宝玉哭灵》重新谱曲,在传统三弦中加入月琴伴奏,让百年老调焕发新声。2015年非遗展演现场,老先生抱病登台,指尖在丝弦上翻飞如蝶,将《双下山》里的禅意与凡心演绎得入木三分。曲终时满堂寂静,继而掌声如雷,外国游客虽不解其意,却为这穿越时空的韵律热泪盈眶。

戏台下的常德老街,老艺人们授徒时仍遵循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古训。新生代演员在抖音直播间唱汉剧选段,竟收获百万点赞。从王华安的丈八红髯到彭家贵的创新唱腔,从戴望本的丝弦雅韵到年轻人的数字戏台,常德戏曲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当暮色笼罩大河街古戏楼,依稀可见老艺人与新学徒的身影在雕花窗棂间重叠,那穿越百年的声腔,仍在沅水两岸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