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台春秋: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名家身影
常德戏台春秋: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名家身影
在沅江与澧水交汇处,常德这座千年古城始终流淌着独特的戏曲韵律。当暮色笼罩大河街的青石板路,老戏楼里飘出的高腔仍会在古城上空萦绕。从荆河戏的苍劲高亢到常德丝弦的婉转细腻,一代代戏曲名家用生命守护着这份传承六百年的文化基因。
一、荆楚古韵的守望者
在常德戏曲史上,彭延明这个名字与荆河戏的复兴密不可分。这位生于1932年的老艺人,九岁便随戏班走遍湘鄂边界。1956年寒冬,当他在常德河洑镇发现仅存的荆河戏手抄本时,连夜用体温焐化冻僵的墨汁进行誊抄。正是这份执着,让《祭头巾》《醉打山门》等三十余出濒临失传的经典得以重现舞台。
李福祥的活关公美誉绝非虚名。1964年全省汇演中,他饰演的关云长单刀赴会,在观江水滔滔波浪掀天的唱段里,一个长达三分半钟的拖腔如惊涛裂岸,令全场观众屏息。这位汉剧大师独创的三颤音发声技法,至今仍是戏曲院校的必修课程。
二、汉剧明珠的传承者
龚锦云带着《思凡》登上巴黎中国戏曲节时,西方观众惊叹于东方艺术的写意之美。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将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在《宇宙锋》中创造的疯步身段,既有传统汉剧的程式规范,又透出现代舞蹈的韵律感。
在常德汉剧院排练厅的镜墙上,至今留着老院长张天甫指导青年演员的影像。他独创的三合板教学法,将声腔、身段、情感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培养出五代汉剧传人。其编著的《汉剧声腔十八韵》被戏曲界奉为圭臬。
三、丝弦雅韵的咏叹者
杨建娥的丝弦人生始于沅水河畔的吊脚楼。十二岁拜师学艺时,师傅要求她每天对江练声,直到能盖过沅江的浪涛声。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造就了她穿透力极强的金嗓子。在《宝玉哭灵》中,她将林黛玉的哀怨化作九转十八弯的拖腔,令听者潸然泪下。
青年演员胡楠的抖音账号楠得戏听意外走红,她用流行音乐混搭丝弦小调的作品《古城新韵》,让百万网友领略传统戏曲的时尚魅力。这种跨界尝试并非对传统的背离,恰是新一代传承者对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探索。
当常德诗墙映出最后一抹晚霞,武陵阁戏台又响起熟悉的锣鼓点。从李福祥气贯长虹的关公戏,到杨建娥绕梁三日的丝弦调,这些艺术家的生命早已与常德戏曲融为一体。他们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古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续写着新的传奇。正如老艺人们常说的:戏比天大,情比水深,在这座千年戏码不断的水城,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