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曲:流淌在沅澧之间的文化血脉

**常德戏曲:流淌在沅澧之间的文化血脉**

在洞庭湖畔的常德,山水交融的灵秀之地不仅孕育了鱼米之乡的富庶,更滋养出一方独特的戏曲文化。沅水与澧水的千年流淌,将南腔北调融汇于此,让常德的戏曲舞台既有荆楚古韵的厚重,又添湖湘风情的鲜活。若要细数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艺术瑰宝,常德丝弦与荆河戏定是绕不开的答案。

---

**常德丝弦:雅韵绕梁的“活化石”**

若在常德街头巷尾听到三弦与扬琴的婉转相和,伴着吴侬软语般的唱腔,那多半是常德丝弦的悠扬之声。这门起源于明清时期的说唱艺术,曾是文人雅士钟爱的“文人曲”。艺人手持三弦、琵琶,以常德方言吟唱《红楼梦》《西厢记》中的故事,唱词讲究平仄对仗,曲调融合了江南小调的柔美与本地民歌的质朴。老辈人常说:“丝弦一响,魂儿跟着晃”,说的便是其摄人心魄的魅力。

2006年,常德丝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以“丝弦皇后”谌晓辉为代表的传承者们,不仅复排了《宝玉哭灵》《昭君出塞》等经典曲目,更创作出《俏婆婆上大学》等贴近生活的新作。在常德市文化馆的周末剧场,年轻演员们用改良后的电子乐器伴奏,让六百岁的丝弦焕发出别样生机。

---

**荆河戏:武陵山下的“铁板铜琶”**

“高台教化”四字,恰是荆河戏扎根常德四百余年的精神写照。作为长江中游“荆河派”戏曲的重要分支,荆河戏以铿锵的锣鼓、高亢的汉腔闻名。其武戏尤为精彩,演员踩着二尺高的厚底靴翻腾打斗,刀枪剑戟的碰撞声能震得戏台木梁簌簌落灰。老戏迷最爱《火烧绵山》《打龙袍》这类忠孝节义的大戏,台上演员一声“叹英雄失志入罗网”,台下必是喝彩如雷。

在石门县荆河戏剧团的后台,至今保留着清光绪年间的戏箱,褪色的蟒袍上金线依然夺目。剧团团长杨建新说:“我们的《双驸马》去年在省城连演十场,加座票都卖到了走廊。”这门曾濒临失传的艺术,如今通过“戏曲进校园”项目,在孩子们稚嫩的“咿呀”学唱中续写传奇。

---

**草台烟火:多元剧种共筑戏曲生态**

除却这两大剧种,常德的戏曲版图另有乾坤。桃源县的木偶戏艺人能用五根丝线让傀儡挥毫泼墨;澧州大鼓的传承人彭文华,一人一鼓能把《三国演义》说上三天三夜;而散落在各乡镇的阳戏班子,每逢年节便搭起竹棚戏台,演着《刘海砍樵》这样的民间故事,台下嗑瓜子的乡邻时而哄笑,时而抹泪。

这些扎根乡土的剧种或许不及昆曲典雅,不如京剧恢弘,却是常德人最真切的情感纽带。2023年柳叶湖戏剧周期间,二十多个民间剧团同台竞技,七十岁的渔鼓艺人李冬生用沙哑的嗓音唱完《澧水号子》后,现场观众集体起立鼓掌——这一刻,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滚烫的生活本身。

---

**尾声:戏未终,幕不落**

当现代娱乐冲击传统文化,常德的戏曲传承者们正以独有的智慧应对挑战:丝弦走进直播间,荆河戏融合动漫元素,年轻演员在抖音上传“戏曲变装”短视频。正如沅水终将汇入长江,这些古老的艺术也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下次若到常德,不妨循着锣鼓声走进某处戏院,或许你会遇见:台上水袖翻飞处,正演绎着千年未改的赤诚与热望。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