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曲:一城古韵,几处乡音

**常德戏曲:一城古韵,几处乡音**

在湘北大地的沅澧水畔,常德这座千年古城,不仅以“桃花源”的诗意闻名,更因深厚的戏曲文化滋养着一方水土。这里的戏曲,不似昆曲的婉约,也不像秦腔的豪迈,却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下,生长出独属于常德的韵味。若想读懂这座城的烟火气,不妨从街头巷尾的锣鼓声里,寻一寻那些藏在唱腔中的故事。

常德汉剧:南北交融的“江湖声”

常德汉剧,湖南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早在明末清初便扎根于此。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南北兼容”——既有北方梆子戏的高亢激越,又融入南方戏曲的细腻婉转。老艺人常说:“汉剧的魂在‘江湖’。”这里的“江湖”,指的是早期汉剧戏班沿沅水、澧水跑码头演出的传统。常德作为水路要冲,戏班在此汇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常德路子”。

角色行当中,“三生三旦带一丑”的配置尤为经典。花脸唱腔如惊雷乍起,小生的“云遮月”嗓似断还连,而旦角的“九腔十八板”更是将悲欢离合唱得百转千回。经典剧目《祭头巾》里,老秀才屡试不第的辛酸,被一句“十年寒窗无人问”道尽世态炎凉,至今仍是戏迷心头好。

荆河戏:澧水河畔的“活化石”

溯澧水而上,在常德石门、澧县一带,至今还能听到带着楚地古音的荆河戏。这个比京剧还早两百年的剧种,保留着明代弋阳腔的遗韵,高腔一响,仿佛能看见屈原行吟泽畔的身影。老戏台柱子上斑驳的对联写着:“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道尽荆河戏“重意不重形”的写意美学。

《目连救母》连演七天七夜的盛况虽已难见,但老辈人仍记得“打瓦”绝技:演员赤脚踏碎瓦片而不伤分毫,配合着“喷火”“变脸”,将地狱救母的惊险演绎得摄人心魄。如今,乡间草台班子演出时,台下总坐着几位白发老人,闭着眼用手掌在膝头叩节拍,那节奏里藏着他们儿时看戏的记忆。

常德丝弦:市井中的雅韵

严格来说,常德丝弦属于曲艺范畴,但其“戏曲化”的表演让它与地方戏血脉相通。明清时,江浙移民带来的时调小曲,遇上本地的沅澧号子,竟在茶馆酒肆里开出一朵雅俗共赏的花。手持云板的女艺人启唇轻唱《宝玉哭灵》,三弦与月琴的伴奏如雨打芭蕉,将红楼故事唱得连挑夫走卒都驻足唏嘘。

最妙的是“数子”唱段,把《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诨名编成押韵的唱词,既要口齿伶俐如珠落玉盘,又需即兴编词接得住观众“刁难”。旧时文人墨客常把新诗交给丝弦艺人传唱,倒让这些市井之音多了几分书卷气。

守与变:戏台上的新时代

如今在常德河街的青石板路上,偶能遇见汉剧票友对着江风吊嗓子;小学课堂里,孩子们学唱丝弦版《咏柳》;非遗传承人将荆河戏武打动作编成健身操……老戏未死,只是换了种活法。当年轻演员在直播间唱起改编的汉剧摇滚,弹幕飘过“没想到戏曲这么带劲”时,六百年的回音正在寻找新的共鸣。

下次若到常德,别只顾着尝米粉、赏桃花。夜幕降临时,去老西门茶馆听一段戏吧。当鼓板敲响,胡琴悠扬,你会发现:这座城的魂,原来都藏在戏文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