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曲名角胡玲:戏台绽放的荆楚红梅

常德戏曲名角胡玲:戏台绽放的荆楚红梅

在沅江之畔的常德老戏楼里,总有个身影踩着细碎的台步,水袖翻飞间眉眼流转。她就是被戏迷们称为沅水金嗓子的荆河戏传承人胡玲。这个生于1988年的常德妹子,用三十年光阴在戏曲舞台上写就了自己的传奇。

**一、戏班摇篮里的早慧新苗**

胡玲的戏曲启蒙始于桃花源镇老茶馆。五岁那年,她趴在茶馆二楼栏杆上,痴望着楼下草台班子的演出。当《白兔记》中李三娘唱到抛珠泪,望长安时,小胡玲竟跟着抹起眼泪。这情景被路过的市荆河戏剧团老团长看在眼里,当即收她为关门弟子。

戏校生活远比想象艰辛。清晨五点压腿开嗓,晚上背戏文到月落星沉。1997年寒冬,胡玲为练《双拜月》里的跪步,硬是在青石板上磨破了三条练功裤。母亲心疼得直掉泪,她却笑着说:戏比天大,这点痛算不得什么。

**二、破茧成蝶的舞台岁月**

2003年全省青年戏曲汇演,15岁的胡玲带着新编荆河戏《刘海砍樵》惊艳亮相。她将传统花旦的娇俏与现代女性的爽利完美融合,一段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的唱腔,让评委席上的老艺术家们集体起身鼓掌。这年秋天,她成为市剧团最年轻的主演。

2016年的《孟姜女》巡演堪称艺术突破。胡玲为塑造哭长城的新形象,特意赴岳阳采风三月。戏中长达28句的望夫调,她借鉴常德丝弦的颤音技巧,将悲怆之情层层递进。有老戏迷感叹:这哪是演戏,分明是把心掏出来给观众看。

**三、守正创新的传承之路**

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胡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之路。她在抖音开设玲听荆河账号,用常德方言讲解戏曲知识。一段《打铜锣》身段教学视频点击破百万,评论区里年轻观众直呼:原来传统戏这么潮!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创办的戏曲种子计划。连续七年自费下乡教学,在偏远山区培养了近百名小传人。2023年春,当看到自己辅导的留守儿童在省少儿戏曲春晚唱响《补锅》时,胡玲在后台偷偷抹泪:戏曲的血脉,总算续上了。

从桃花源镇茶馆的痴心小观众,到荆楚大地戏曲标杆人物,胡玲用半生诠释着何为戏比天大。如今的她依然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正如其微信签名所写:此生愿做戏中人,唱尽人间未了情。在传统戏曲的春天里,这朵沅水红梅,正绽放出愈加娇艳的光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