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台子里的江湖:这方水土养出了怎样的曲艺魂?

常德戏台子里的江湖:这方水土养出了怎样的曲艺魂?

沅江边飘来一声悠长的戏腔,老戏台斑驳的木柱跟着抖了抖。穿蓝布衫的老茶客们早早就占好座,八仙桌上摆着擂茶碗,就等着那一声锣响。常德的戏台子从来不只是看戏的地方,倒像是市井百态的活画卷——卖麻糖的小贩在幕间穿梭,孩童踮脚扒着台沿,戏迷们摇头晃脑跟着哼唱,连老城墙上晒的腊肉都仿佛在打着节拍。

一、常德汉剧:武戏里的江湖气

说起常德的戏曲江湖,常德汉剧当之无愧是老大哥。明万历年间,弋阳腔沿着长江水道飘到常德,在沅澧二水的浸润下,渐渐长出了棱角分明的本地筋骨。老辈人记得,解放前河街码头的露天戏台,武生们踩着三寸高的靴子翻跟斗,把木板踏得咚咚作响,惊得江鸥扑棱棱飞起一片。

这方水土养出的汉剧,连文戏都带着三分侠气。《薛刚反唐》里徐策跑城的那段滚板,老生要在三张方桌上连滚带唱,硬是把个忠臣的悲愤演得惊心动魄。更别说那些勾着金粉脸谱的净角,一声哇呀呀能震得茶碗里的芝麻跳起来。如今剧场里看戏虽没了当年的野趣,但老戏迷仍能从演员的云手蹉步里,品出几分江湖儿女的洒脱。

二、荆河戏:悲音里的楚人风骨

在澧水河畔的安乡县,荆河戏的悲腔能唱碎人心。这个与湖北荆州同源的剧种,像是被战火淬炼过的青铜器,每个音符都浸着历史的苦味。老艺人说,真正的荆河戏要配着澧州大鼓来唱,当悲怆的苦平腔遇上闷雷般的鼓点,连沅江的浪头都会慢下来。

七十年老班主李三爷至今记得,当年在津市演《王昭君》,演到雁门关外风雪紧时,台下抽泣声此起彼伏。荆河戏的苦,不是小女儿的幽怨,而是楚人骨子里的苍凉。如今剧场里虽少了穿草鞋的挑夫,但那些传承百年的九板十三腔,仍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离合悲欢。

三、常德丝弦:市井里的雅韵

要说最接地气的,还得数常德丝弦。这门被列入非遗的曲艺,就像常德米粉里的辣椒油——既登得大雅之堂,又混得市井巷陌。老辈艺人常在茶馆里即兴编词,从三国演义唱到时令鲜鱼,三弦一响,满堂喝彩。

丝弦名家李玉珍年轻时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担头挂盏马灯,走到哪唱到哪。她说丝弦的妙处就在活,看见茶客碗里的藕丸子,张口就能来段十二月采莲。如今七里桥的丝弦传习所里,年轻姑娘们抱着月琴学《宝玉哭灵》,老腔调里又添了新故事。

当暮色染红沅江时,老戏台又亮起了灯。台下观众换了一茬茬,台上水袖依然舞得翩跹。常德的戏曲就像武陵山的野茶树,在时代风雨里倔强生长。那些藏在唱腔里的楚韵湘魂,正等着有缘人来细细品咂——或许就在下个转角的老茶馆,或许就在飘着擂茶香的小巷深处。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