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韵:在湘北大地上唱响的百年腔调
常德戏韵:在湘北大地上唱响的百年腔调
在沅江与澧水交汇的常德古城,青石板路上回荡着悠长的戏腔。这座洞庭湖畔的古城不仅孕育了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桃花源传说,更滋养着独特的戏曲文化。当暮色笼罩麻阳街的吊脚楼,老戏迷们总会循着锣鼓声,去追寻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乡音。
一、汉剧明珠耀湘北
常德汉剧并非简单的京剧翻版,这个发轫于明代中后期的剧种,在三百余年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其唱腔融合了高腔、昆腔、弹腔三大声腔体系,尤以常德官话的念白最是韵味悠长。老艺人说,真正的常德汉剧讲究唱要像说,说要像唱,这种独特的语音韵律,让《祭头巾》《思凡》等经典剧目在婉转间尽显楚地风韵。
在鼎城区周家店镇,至今保留着清代汉剧科班三元班的旧址。斑驳的砖墙上,当年学徒们练功时留下的足印依然清晰可见。八十岁的老票友李德贵回忆:小时候看《两狼山》,杨继业那一声'哎呀'拖腔,能把人眼泪生生拽出来。
二、荆河古调传新声
沿荆江南下的商船不仅带来了徽商的茶叶,更将荆河戏的种子播撒在常德大地。这种兼具湖北汉剧韵味与湖南高亢特色的剧种,在常德扎根后发展出独特的上河派艺术风格。其武戏尤具特色,《火烧余洪》中的火彩绝技,能在瞬间让舞台绽放出绚烂的火莲花。
2019年桃花源景区重修古戏台时,工人们在梁架上发现光绪年间的戏班题记,记载着当年连演三月不重复的盛况。如今在石门县夹山寺,每逢佛诞日仍会搬演《目连救母》,梵呗与戏腔交织,恍如穿越时空。
三、丝竹声中见匠心
常德丝弦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将江南丝竹的婉约与湖湘民歌的泼辣完美融合。艺人手持渔鼓简板,唱词中既有《宝玉哭灵》的典雅,也不乏《王婆骂鸡》的诙谐。在武陵区文化馆,75岁的传承人谌晓辉正在教孩子们练习哈哈腔,这种用气息控制的笑声唱法,让传统曲目焕发出新的生机。
柳叶湖畔的茶馆里,每周三的丝弦雅集从未间断。茶客们听着《双下山》的段子,手指在八仙桌上轻轻叩着节拍。跑堂的伙计说:这些曲子就像本地的擂茶,初听平淡,越品越有味道。
当夜幕降临,常德河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戏台前的长凳上,老人握着保温杯,孩童举着棉花糖,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方寸舞台。在这里,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街巷间的生命脉动。这些穿越时空的旋律,正如沅江的波涛,始终在常德人的血脉里奔涌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