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戏窝子:常德戏曲里的烟火气

湘北戏窝子:常德戏曲里的烟火气

沅江岸边响起一声高亢的唢呐,德山脚下飘来婉转的丝弦声,这是常德人最熟悉的乡音。这座被水运滋养两千年的古城,不仅以米粉香飘四野,更因戏曲声腔的流转而独具风韵。当夕阳把麻阳街的青石板染成琥珀色,老戏迷们摇着蒲扇走向戏台,等待那些在时光里愈发醇厚的地方戏。

一、沅澧河畔的汉调遗韵

嘉庆年间的常德码头,商船云集处总飘着汉调艺人的唱腔。这个发轫于明代弋阳腔的剧种,在常德扎根后发生了奇妙的蜕变。老艺人至今记得,民国初年的天声戏院,汉剧名角李福祥演《二度梅》时,一句雪压梅花花更雪的甩腔,让台下茶碗里的水都跟着打颤。

常德汉剧最独特的九腔十八板自成体系,武陵戏班独创的滚板唱法,能把大段唱词如珠落玉盘般一气呵成。1956年,梅兰芳在常德观看汉剧《祭头巾》后惊叹:南国竟藏此等金石之音!剧中老秀才周进六十中举的癫狂,在汉剧特有的哭腔演绎下,让观众笑中带泪。

二、茶馆里的丝竹雅韵

穿紫河边的吊脚楼里,常德丝弦正咿咿呀呀地唱着。这种文人雅士与民间艺人共同孕育的曲艺,既有昆曲的婉约,又带着沅水号子的率真。光绪年间的《常德府志》记载,每逢端午龙舟赛后,丝弦班子便在河街茶楼连唱三天,《宝玉哭灵》的悲音能引得满城妇人拭泪。

当代传承人谌晓辉创新编排的《新编俏婆婆》,把智能手机、广场舞等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曲牌。老人们听着熟悉的【剪剪花】曲调唱出孙子教我发抖音,笑得直拍大腿。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智慧,让六百岁的非遗在短视频时代焕发新生。

三、田埂上的花鼓声腔

桃花源深处的晒谷场上,花鼓戏的锣鼓点惊飞了觅食的麻雀。这种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起家的民间艺术,最能体现常德人的幽默基因。1982年恢复演出的传统剧目《刘海砍樵》,胡秀英追着刘海满场跑的桥段,让台下观众笑倒一片。

现代创排的《孟姜女哭长城》大胆采用戏中戏结构,老艺人王二嗲在剧中既演挑夫又当说书人,用常德方言插科打诨:你看这长城啊,比我们村头的防洪堤还扎实些。这种接地气的改编,让古老传说有了泥土的芬芳。

夜幕下的诗墙公园,汉剧票友们对着江风开嗓,丝弦爱好者在廊桥下切磋琴艺。这些浸润着沅澧水土的声腔,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常德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当90后戏迷把花鼓戏片段配上电音上传网络,我们惊喜地发现:老戏骨遇上新节奏,唱出的依然是这座城市的烟火人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