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在舞台写诗——戏曲导演常惠卿的艺术人生

他用一生在舞台写诗——戏曲导演常惠卿的艺术人生

北京长安大戏院的后台,一位清瘦的老者正在为年轻演员勾画脸谱。毛笔尖蘸着朱砂,在演员眉间细细勾勒出凤凰尾翎,每一笔都带着戏曲程式特有的韵律。这位将传统技艺刻进骨子里的艺术家,正是将半世纪光阴献给舞台的著名戏曲导演常惠卿。

一、梨园世家的薪火相传

1949年生于天津的常惠卿,自幼浸泡在京剧世家氤氲的檀板声里。祖父是京津名丑,父亲常立胜更是程派名票,家中来往尽是梨园名角。五岁开蒙学《三岔口》,七岁登台演《小放牛》,童年记忆里满是油彩的松香味与练功毯的汗渍。

特殊年代里,少年常惠卿在天津戏曲学校经历了严苛的科班训练。每天凌晨五点吊嗓,七点毯子功,下午学身段,晚上背戏文。这段经历让他深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也培养出对传统戏曲程式美学的敬畏之心。

二、守正创新的导演美学

1983年,常惠卿在北方昆曲剧院执导《牡丹亭》,首次展现其独特的导演理念。他大胆突破传统一桌二椅的舞台呈现,将明代园林实景搬上舞台。当杜丽娘水袖轻扬穿过月洞门,观众仿佛置身四百年前的牡丹亭畔。这种传统程式现代化表达的手法,成为他标志性的艺术语言。

在《长生殿》复排中,常惠卿首创戏曲心理蒙太奇。杨贵妃马嵬坡自缢时,舞台两侧垂落十二幅白绫,既象征生命消逝,又暗合戏曲以虚写实的美学精髓。这种将电影技法与戏曲写意完美融合的创新,让古老剧种焕发时代生机。

三、戏曲教育的摆渡人

2008年,常惠卿将多年导演心得编纂成《戏曲导演十讲》,书中独创的三度空间理论(程式空间、心理空间、意象空间),已成为戏曲院校必修课。他在中国戏曲学院授课时有个习惯:总带着祖传的象牙板,用清脆的檀板声为学子们敲出唱腔的气口与节奏。

七旬高龄仍坚持带学生下乡采风,在山西古戏台前讲解出将入相的时空转换,在江南水乡解析昆曲水磨腔与吴侬软语的关系。他说:戏曲导演不是造梦师,而是要在传统基因里培育新芽。

如今,常惠卿书房里仍挂着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墨宝。从艺六十载,他始终践行着这份艺术箴言,在传统与现代的钢丝上走出自己的舞步。当大幕拉开,那些经他打磨的戏曲作品,恰似一坛陈年佳酿,既保有岁月沉淀的醇香,又焕发着时代赋予的灵动。这或许就是一位戏曲守望者最动人的生命注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