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四十年,这些戏曲名家为何总能“压轴登场”?
**春晚四十年,这些戏曲名家为何总能“压轴登场”?**
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舞台上,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一段《群英会》,在电视机前掀起满堂喝彩。自此,戏曲节目成为春晚舞台上永不缺席的文化符号。四十年间,当流行歌手轮番更替,语言类节目推陈出新,却总有几位戏曲艺术家的面孔,如同老友重逢般准时亮相。他们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今天让我们细数那些春晚戏曲舞台上的常青树。
---
**孟广禄:春晚舞台上的定海神针**
在天津卫的胡同里长大的人们常说:听裘派花脸,还得是孟广禄。这位国家一级演员自1995年首登春晚,先后献唱《锁五龙》《赤桑镇》等经典选段达15次。他声如洪钟的唱腔,能穿透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让守岁的人们精神为之一振。
2021年春晚后台有个细节:67岁的孟广禄候场时仍在默戏,直到导播倒数前最后一刻,他依然对着镜子调整髯口的位置。这种对舞台的敬畏,或许就是他成为春晚戏曲节目定海神针的秘诀。
---
**李胜素\u0026于魁智:新世纪的黄金搭档**
当2004年《大唐贵妃》的旋律在春晚响起,这对京剧界的金童玉女开启了他们的春晚传奇。梅派青衣李胜素与杨派老生于魁智的组合,如同戏曲界的凤凰传奇,连续18年以不同形式亮相除夕夜。
他们深谙电视观众的审美需求:既有《四郎探母》这样的传统骨子老戏,也会将《奔跑》等流行旋律融入京剧唱腔。2019年《武家坡》选段中,李胜素的水袖舞动轨迹恰好与AR技术生成的牡丹图案重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惊艳全网。
---
**王珮瑜:让90后爱上老生的破壁者**
追星式学戏的兴起,让这位小冬皇成为春晚戏曲节目的流量担当。2017年《空城计》选段,王珮瑜在抖音创造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的纪录。她开创的清音会形式,把后台勾脸、扮戏过程搬上舞台,这种创新在春晚《戏韵新姿》中得以延续。
与传统名家不同,她的每次亮相都暗藏小心机:或是将B站热梗融入念白,或是在蟒袍下搭配潮牌球鞋。这种叛逆恰恰延续了京剧海派创新的基因,让年轻观众惊呼:原来老生可以这么酷!
---
**越剧名家赵志刚:南方戏曲的春晚突围**
在京剧占据绝对优势的春晚舞台,2016年赵志刚携《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登场堪称破冰之举。这位越剧王子特意将吴侬软语的唱词调整为普通话韵白,又在身段中融入现代舞元素。节目播出后,江浙沪戏迷论坛服务器一度被热情留言挤爆。
此后,春晚戏曲节目形成新传统:京剧开场,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剧种轮番登场。2023年粤剧《白蛇传·情》更是启用全息投影技术,让水漫金山的场景在方寸舞台完美呈现。
---
**结语:**
从袁世海到王珮瑜,春晚戏曲常客们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静默的变革。他们既守护着千斤念白四两唱的传统法度,又在声光电中探索新表达。当年轻观众为孟广禄的抖音直播打call,当00后戏迷带着荧光棒走进剧场,这些春晚老熟人用坚守与创新证明:传统文化从不会真正老去,它只是在等待被重新看见的方式。
(本文数据来源:央视春晚节目档案、中国戏曲家协会年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