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巷陌觅丝弦:弹唱里的烟火人间

常德巷陌觅丝弦:弹唱里的烟火人间

在常德老城的青石板路上,总飘荡着似有若无的丝竹声。循声拐进某条逼仄的巷弄,或许就能撞见这样的场景:竹椅围坐的老茶客们,跟着三弦的韵律打着节拍,穿蓝布衫的艺人正唱着月儿弯弯照楼台。这便是常德丝弦最本真的模样,六百年来,这门古老的曲艺始终生长在街巷深处,与市井烟火共生共长。

一、茶楼里的活态传承

常德丝弦的命脉系在茶楼。清同治年间的潇湘茶馆里,八位琴师合称潇湘八音,他们用扬琴、月琴、三弦、琵琶编织出千回百转的旋律。艺人们自创的九腔十八调里,《宝玉哭灵》的悲切能催人泪下,《双下山》的诙谐又令人捧腹。老茶客王德顺至今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东门茶馆的胡琴圣手李三爷,能用一把三弦模仿出风雨雷电,唱《刘海砍樵》时连屋檐的麻雀都驻足聆听。

二、方言韵脚里的生活智慧

常德丝弦不用官话唱,要的就是这股子'德语'味道。非遗传承人周月华边说边示范,地道的常德方言在舌尖打转,每个字都像裹着擂茶的芝麻香。曲词里藏着千年智慧:打铁不怕火星飘,种田不怕日头焦道出劳动者的坚韧;妹在河边洗茼蒿,郎在山上砍柴烧描摹着沅水人家的日常。当《新事多》用传统曲牌唱起高铁通车、大桥飞架时,老曲艺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三、市井舞台的当代新生

夜幕下的常德河街,霓虹灯与红灯笼交相辉映。90后传承人陈思颖抱着月琴登上水上舞台,改编的《常德是个好地方》混入了爵士节奏,年轻观众跟着旋律晃动手机闪光灯。而在另一边,七十岁的周师傅依旧在茶馆驻唱,他新编的《战洪图》重现了1998年抗洪的惊心动魄。这种新老并存的生态,恰似穿紫河两岸的古桥与摩天楼,在时空交错中续写着丝弦故事。

当最后一缕三弦余音散入江风,常德丝弦早已不是简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它是茶馆里翻飞的茶碗盖,是河街此起彼伏的喝彩声,是老城改造时特意保留的戏台,更是每个常德人记忆深处的摇篮曲。这种扎根市井的艺术,正以最自然的方式活在每处炊烟升起的地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