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澧河畔戏韵长:探秘常德戏曲三绝

沅澧河畔戏韵长:探秘常德戏曲三绝

湘北明珠常德,在沅澧二水的千年滋养中,孕育出独特的戏曲文化。当晨曦洒在青石板铺就的河街,悠扬的唱腔总会在某个转角与你不期而遇。这座被称作戏窝子的城市,藏着三件让老戏迷们魂牵梦绕的艺术瑰宝。

**汉调余音绕武陵**

在常德市文化馆的排练厅里,七旬老艺人张师傅正指导青年演员练习甩水发绝活。常德汉剧的唱腔里沉淀着荆楚古韵,高亢处如澧水激浪,婉转时若柳叶拂面。不同于武汉汉剧的刚劲,这里的汉调融入了洞庭水乡特有的柔美,《祭头巾》《思凡》等经典剧目至今仍在城乡戏台上演。戏班下乡时,后台常见的竹编戏箱上还留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常德汉剧团的漆字,斑驳的字迹见证着这门艺术的百年沧桑。

**荆河戏班踏浪来**

每年端午龙舟竞渡时节,沅江边的万寿宫戏楼总会响起铿锵的锣鼓。荆河戏的三大件伴奏(京胡、月琴、三弦)与船工号子遥相呼应,演绎着水泊梁山的豪迈。老戏迷们说,听荆河戏要配着擂茶才够味,那粗瓷碗里浮着的炒米,正应和着武戏里花脸演员翻飞的靠旗。在石门县蒙泉镇,耄耋之年的彭家班仍保留着清代传下的手抄戏本,泛黄的宣纸上工整的戏文仿佛在诉说当年商船云集时,荆河戏响彻九澧的盛况。

**丝弦声里说相思**

夜幕低垂时,穿紫河畔的茶馆飘出琵琶轻语。常德丝弦的九腔十八调如月光倾泻,将《宝玉哭灵》《双下山》的缠绵悱恻娓娓道来。这门坐着唱的艺术讲究字清板正,表演者轻摇折扇,眼波流转间便把才子佳人的故事唱得百转千回。去年非遗日,一群00后大学生将丝弦搬上短视频平台,传统曲牌配上动漫混剪,竟收获百万点赞。老艺人们笑着感叹:这些细伢子把《四季相思》都唱出电音味了。

从武陵阁到桃花源,常德的戏台永远不缺故事。当最后一记堂鼓余音散尽,戏班掌班总会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席深鞠一躬——这是梨园行当传承千年的规矩。或许正是这份对舞台的敬畏,让常德戏曲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让人心颤的鲜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