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曲:一城古韵,几多乡音

**常德戏曲:一城古韵,几多乡音**

在洞庭湖畔的常德,山水之间不仅藏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流淌着一方水土孕育的戏曲文化。这座千年古城,曾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戏曲的根脉也在此深深扎下。今天,就让我们穿过老巷茶馆的吆喝声,去听听那些在常德人口中传唱了百年的乡音。

一、荆河戏:常德的“戏窝子”

常德人爱戏,尤爱荆河戏。老一辈人常说:“常德城头听戏,荆河腔一开,魂都跟着走了。”作为汉剧的重要分支,荆河戏早在明末就随商船沿荆江而下,在常德落地生根。它的唱腔既有北方梆子的高亢,又融入了沅澧方言的婉转,一句“洞庭湖水浪打浪”能唱出九曲回肠的气势。

戏班子里至今流传着“三天不练功,台下走三空”的行话。演员的“手眼身法步”讲究刚柔并济,尤其是花脸行当,脸谱用色大胆,一甩髯口、一瞪眼,能把《长坂坡》里张飞的莽撞演得活灵活现。可惜如今能演全本《定军山》的老艺人已不足十人,剧场里的锣鼓声渐稀,倒是乡间的红白喜事上,还能偶遇背着戏箱赶场的老师傅。

二、常德丝弦:茶馆里的“非遗明珠”

若说荆河戏是戏台子的热闹,常德丝弦便是市井里的风雅。清早的茶馆里,三弦一响,老茶客们便知道“刘瞎子”要开唱了。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虽目不能视,但手持渔鼓简板,能把《宝玉哭灵》唱得满堂唏嘘。丝弦唱词雅俗共赏,既有《昭君出塞》的典故,也有《俏婆婆相亲》的俚趣,琵琶与月琴相和间,仿佛能看见昔日沅江畔青楼酒肆的风流。

最绝的是“数板”绝活,艺人能用常德方言把《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诨号编成韵文,半说半唱间气不换声。年轻人现在多追捧流行乐,但逢年过节,社区里穿着旗袍弹丝弦的姑娘们,倒成了短视频平台上的新网红。

三、傩戏:大山深处的千年回响

往桃源深山里去,还能见到更古老的戏曲活化石——傩戏。戴着樟木面具的“掌坛师”一跺脚,牛角号呜咽声中,《搬先锋》《请傩神》的仪式便开场了。这种源自楚巫文化的戏剧,唱腔带着山野的粗粝,面具上的红黑油彩画着雷公、土地,舞步踏着辰河傩鼓的节奏,恍如穿越时空。

老辈傩戏艺人杨法勇说:“现在年轻人嫌傩戏‘土’,可你们电视里演的驱魔人,都是我们祖师爷玩剩下的。”话虽如此,他还是在傩戏里加入了环保主题的新戏码,用跳傩的形式讲垃圾分类,倒是吸引了不少研学团队进山。

---

走在常德的青石板路上,戏台飞檐下的铜铃仍在风中轻响。或许某天转角遇见的小茶馆里,正唱着新编的丝弦小调《高铁通到桃花源》,老曲调里蹦出的新词儿,让人恍然发觉:常德的戏曲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了个模样,继续生长在这片楚韵悠长的土地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