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沅澧古韵:常德戏曲培训班实地探访记
**寻味沅澧古韵:常德戏曲培训班实地探访记**
在常德的青石板巷弄间,若你细细聆听,总能捕捉到丝竹声混着铿锵戏腔从某个转角飘来。这座浸润着楚文化的老城,不仅以米粉与桃花源闻名,更藏着常德汉剧、荆河戏等非遗戏曲的活态传承。若您或孩子想近距离触摸这些传统艺术,不妨跟着笔者的脚步,探探常德那些鲜为人知的戏曲研习地。
---
**一、老戏骨坐镇的“非遗传承基地”**
常德市非遗保护中心每年春秋两季开办的**公益戏曲传习班**,堪称戏曲爱好者的宝藏。去年深秋,笔者曾在武陵区文化馆三楼排练厅偶遇一堂汉剧身段课:二十余名学员跟着七十岁的汉剧名角周永龄老师,一板一眼地练习“云手”与“圆场步”。周老师虽鬓发斑白,但甩袖时那股力道仍引得围观者喝彩。
“这里不教速成套路,得从吊嗓子、识工尺谱开始磨。”一位连续三年报名的大姐告诉笔者。课程虽免费,但门槛不低,需通过面试筛选,适合有一定基础的成年人。关注“常德非遗”微信公众号可获取报名信息。
---
**二、少年宫的“戏曲萌芽计划”**
若想培养孩子的兴趣,**常德市青少年宫**的戏曲启蒙班值得一试。每周六上午,五六岁的娃娃们踩着特制矮台,跟着专业老师学唱《刘海砍樵》选段。教室外候场的家长透露:“孩子学了半年,现在走路都带戏曲范儿,过年还主动给亲戚表演。”
课程以趣味性为主,融入脸谱绘画、戏服体验等环节,年费约2800元。需注意的是,这里更侧重培养兴趣而非专业路线,适合6-12岁零基础孩童。
---
**三、巷子深处的“草台戏班”**
在常德,还有些民间戏班以“师徒制”默默授艺。笔者在老西门城墙根下发现的**“沅水戏社”**便是如此——班主李师傅曾是荆河戏鼓师,如今带着七八个徒弟,白天在茶馆演出,夜晚就在木质阁楼里教学。没有华丽的宣传单,全凭戏迷口口相传。
“想学真本事,得耐得住寂寞。”李师傅抽着旱烟笑道。这里学费随意(通常每月500元左右),但要求学员每日清晨六点跟着他去沅江边练嗓。适合时间自由、能坚持的成年人,且最好会常德方言。
---
**四、社区里的“银发戏曲沙龙”**
各街道文化站也不乏戏曲元素。**紫桥社区**每月第二周的戏曲工作坊,总能吸引数十位退休居民。笔者参与过一次花鼓戏体验课:七十多岁的王姨一边示范“采茶手”,一边打趣:“比广场舞难多啦!但练完筋骨舒坦。”这类活动多由文化志愿者带队,无需费用,现场提供茶点,氛围轻松。
---
**贴士:**
1.**试课再决定**:多数机构提供1-2节免费体验课,建议先感受教学风格。
2.**装备不必急**:初学无需购置行头,文化馆与少年宫均提供练功服与道具。
3.**留意汇演机会**:每年端午、春节前后,培训班常组织学员在大小河街、诗墙公园公演,是检验成果的好时机。
戏曲之美,在于方寸舞台间的百态人生。无论您是怀着儿时的戏台梦,还是想为孩子打开一扇传统文化之窗,常德的这些戏曲研习所,正静静等待着有缘人的叩门。下次路过某个传来胡琴声的老院时,不妨驻足片刻——或许,那里就藏着你与戏曲故事的开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