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大院戏台春秋:晋商宅院里的梨园往事
常家大院戏台春秋:晋商宅院里的梨园往事
在晋中平原的青砖灰瓦间,常家庄园三进院落的戏台静静矗立。这座雕梁画栋的戏楼,曾是晋中商帮文化的重要符号,见证了山西戏曲黄金时代的繁华盛景。当暮色笼罩这座占地六十余亩的晋商宅邸,依稀可闻当年梆子声穿云裂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一、晋商宅邸里的梨园密码
常氏家族鼎盛时期,商路遍布中俄蒙三国,庞大的商业网络不仅带来滚滚财源,更将各地戏曲精华汇聚故里。三丈见方的戏台暗藏玄机:台口两侧的雕花雀替暗刻《西厢记》人物,藻井穹顶的二十八星宿暗合戏曲行当,连戏台立柱都暗藏共鸣铜瓮,足见营造者的匠心独运。
戏楼后院的更衣间里,至今保留着光绪年间的戏箱清单。墨色褪尽的账本上,金绣蟒袍三领雉翎冠六顶的字迹清晰可辨,更令人称奇的是俄罗斯绒幕一幅的记载,印证了晋商商队远赴恰克图贸易时带回的异域戏具。
每逢正月十六开市,常家必邀四大梆子名角连演三日。祁县秧歌《偷南瓜》的诙谐唱段,中路梆子《打金枝》的华彩唱腔,与皮影戏《火焰山》的影人翻飞交织成独特的视听盛宴,引得方圆百里的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观戏。
二、四大梆子竞风流
常家戏台上最常响起的是中路梆子的激越之音。光绪二十三年,名伶盖天红在此献演《渭水河》,其独创的十三咳唱法引得满堂喝彩。戏台石阶上至今留有当年戏迷掷银元留下的凹痕,见证着晋剧在此地的辉煌。
蒲州梆子的乱弹在此别具韵味。宣统元年蒲剧泰斗王存才献艺时,其《挂画》中的跷功绝技震惊四座。常家特意在戏台前铺设三丈见方的青石板,以便艺人展现跷功走砖的绝活,这块特制戏场至今保存完好。
上党梆子的武戏在此大放异彩。武生张金榜表演《三关排宴》时,能在三张叠起的方桌上完成倒扎虎高难度动作。常家为此定制可拆卸的戏台护栏,既保证演出安全,又不影响观戏视野,堪称古代舞台设计的典范。
三、商路戏脉两相宜
常家戏班随商队远行时,皮箱里总装着晋剧曲谱和秧歌剧本。商道上的客栈戏楼里,常家掌柜与各地客商听着乡音议价,在《算粮登殿》的梆子声中敲定生意。这种独特的戏曲外交,让晋商在异乡建立起特殊的情感纽带。
戏台飞檐下的风铃仍在风中轻吟,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戏曲盛事。当年常家女眷观戏的绣楼里,尚存手抄本《金水桥》工尺谱,娟秀的字迹间依稀可见闺阁女子对戏曲的痴迷。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氛围,孕育出独特的家族文化基因。
如今站在常家庄园的戏楼前,仍能感受到时空交错的艺术震撼。当最后一抹夕阳掠过歇山式屋顶,戏台两侧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楹联愈发醒目。这座晋商大院不仅保存着建筑艺术的精华,更铭刻着中国戏曲流转千年的文化密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