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常青树鲁娜:常派声腔里的时代新韵

梨园常青树鲁娜:常派声腔里的时代新韵

豫剧常派传人鲁娜第一次登台演出《红娘》时,台下坐着轮椅的常香玉突然撑着扶手站了起来。这位豫剧大师的目光穿过观众席,仿佛看见了四十年前在开封相国寺戏台上初试莺啼的自己。鲁娜那声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的唱腔,让常派声腔的香火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重新绽放出灼灼光华。

一、百年常派的基因密码

常派艺术扎根于豫西调的沃土,却在常香玉手中开出了别样的花朵。她将豫东调的高亢与豫西调的婉转巧妙嫁接,创造出混声唱法的奇迹。这种声腔如同黄河水般百转千回,既有中原大地的浑厚,又不失女儿情长的细腻。

在《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里,常香玉用真假声的自然转换,让巾帼英雄的豪情与少女的娇俏水乳交融。这种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构成了常派艺术最鲜明的DNA。

鲁娜在传承这份艺术基因时,敏锐捕捉到时代审美的变迁。她将传统唱腔中的棱角打磨得更为圆润,在保持字重腔轻特点的同时,让声线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听觉习惯。

二、鲁娜的破茧之路

1998年的寒冬,16岁的鲁娜跪在常香玉病榻前磕了三个响头。老人颤抖的手将珍藏多年的《拷红》曲谱递给她:常派的魂不在曲谱上,在百姓心尖上。这句话成为鲁娜艺术生命的指南针。

在《白蛇传》的创排中,鲁娜大胆引入现代舞的肢体语言。当白素贞断桥一折的水袖化作漫天雨丝,传统程式化表演突然有了电影镜头般的叙事张力。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用当代艺术语言重新诠释经典。

面对流量为王的演艺生态,鲁娜在抖音开设常派课堂,用短视频拆解唱腔技巧。令人意外的是,这些一分钟的教学视频竟带动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印证了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碰撞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三、新常派的时代交响

在郑州大剧院的化妆间,鲁娜总会留一盏长明灯。这盏灯照着五代常派传人用过的头面,从常香玉的点翠凤冠到00后学员的3D打印头饰,光影交错间映照出流年辗转。2019年创排的《常派传承人》中,鲁娜设计的多声部合唱,让不同时代的常派唱腔在舞台上形成时空对话。

面对非遗传承的课题,鲁娜提出活态传承理念。她推动成立常派戏曲数字基因库,用AI技术分析百年唱腔的声波图谱。但每到教学时,她仍坚持口传心授:数据能记录声调起伏,却量不出师徒间的心电感应。

豫剧常派这棵百年老树,在鲁娜的耕耘下萌发新枝。当00后学员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时,当AR技术让虚拟常香玉与鲁娜同台对唱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传统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永远跳动的时代脉搏。在这新旧交融的乐章里,鲁娜正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常派新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