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的戏曲守望者——记常熟戏曲团团长刘雪平
扎根乡土的戏曲守望者——记常熟戏曲团团长刘雪平
在江南水乡的晨雾里,常熟市文化馆的排练厅总飘荡着悠扬的戏腔。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女子站在台前,指尖随唱腔起承转合,鬓角霜白在晨光中若隐若现。这便是常熟戏曲团团长刘雪平,一位用四十年光阴守护地方戏曲的文化使者。
一、从弄堂戏台走出的戏曲苗子
1968年生于常熟虞山镇的刘雪平,童年记忆里最鲜活的莫过于弄堂口的露天戏台。七岁那年,她追着草台班子连看七场《珍珠塔》,竟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全部唱词。戏曲学校的老师发现这棵好苗子时,小姑娘正蹲在后台,用碎布料给自己缝制简易的水袖。
在江苏省戏剧学校的五年间,刘雪平每天清晨五点就对着虞山练嗓。别人用保温杯泡胖大海,她偏用祖传的锡壶装虞山绿茶润喉,说这样能喝出家乡泉水的清冽。这份执拗让她在毕业汇演时凭《双珠凤》一折惊艳四座,也注定了她与地方戏曲的不解之缘。
二、破局者的文化担当
2003年接任团长时,戏曲团正面临观众流失的困境。刘雪平别出心裁,把《白茆山歌》融入传统剧目,带着团员们踩着三轮车送戏下乡。在古里镇的露天晒谷场,她们用竹竿挑起红绸当幕布,老乡们搬来长条凳当观众席,那场《田头对歌》让三代人同堂喝彩。
面对新媒体冲击,这位老派团长展现出惊人的敏锐。她亲自策划戏曲快闪,在方塔园红枫林里,团员们身着戏装与游客对唱;开设抖音账号时,五十二岁的她学着用剪映给《柳如是》选段加动态字幕。如今剧团抖音粉丝超10万,年轻观众占比突破四成。
三、戏比天大的薪火传承
在刘雪平办公室的博古架上,陈列着泛黄的剧本和褪色的戏票,最显眼处摆着个青花瓷罐,装着来自常熟各镇区的泥土。这是下乡演出时收集的,提醒我们戏曲的根在民间。她说这话时,手指轻轻抚过罐身,仿佛触摸着大地的脉络。
五年前创办的虞山戏曲传承社已成品牌项目。每周六上午,刘雪平亲自指导小学员练身段,有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总把水袖甩成麻花,她也不恼,笑说:当年我学甩袖时,把师傅的茶壶都打翻过。去年中秋,这些孩子登台表演的《月下习艺》视频点击量破百万。
今年清明,刘雪平带着剧团在曾赵园演出全本《牡丹亭》。谢幕时细雨初歇,海棠花瓣沾在戏服上,台下白发苍苍的老票友与举着手机的年轻人同时起立鼓掌。这一刻,四十年光阴凝成她眼角的笑纹——那些在乡间晒谷场被汗水浸透的岁月,在练功房把青砖踏出凹痕的坚持,终究让古老戏文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常熟戏曲这株老树,正在她手中抽出新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