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戏曲里的小梅花:一株江南童星的绽放密码

常熟戏曲里的小梅花:一株江南童星的绽放密码

在常熟评弹团的排练厅里,11岁的徐婉清正在练习《白蛇传》选段。当她甩着水袖转身亮相时,眼波流转间竟真有了几分白素贞的仙气。这位被老艺人们称作小梅花的姑娘,已经成为常熟戏曲界津津乐道的新星。这个诗意的称呼背后,藏着江南戏曲传承的独特密码。

一、戏台子上的活文物

常熟戏曲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个新入行的女童学员都要在虞山书场登台试演《游园惊梦》。这个始于明代的传统,让杜丽娘成为了检验童功的试金石。老团长周明德说:昆曲讲究'童子音',十三四岁孩子清亮的嗓音最能展现杜丽娘的纯真。

在江南湿润的空气里,童声与丝竹共鸣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评弹名家邢晏芝回忆,1950年代的常熟书场,常有小艺人站在高脚凳上唱开篇,像枝头新抽的嫩芽。这种独特的童星文化,使得常熟戏曲始终保持着鲜活的传承脉络。

二、戏校里的种子计划

常熟艺术学校的戏曲班实行三师制,每个学员都有唱功、身段、文化三位导师。凌晨五点的练功房,总能看见孩子们对着落地镜反复揣摩兰花指。戏曲童子功就像雕玉,差毫厘就失韵味。执教三十年的王美云老师说。

这里独创的情境教学法让传统焕发新意。孩子们在曾赵园实景排演《牡丹亭》,在方塔影壁前练习水袖功。这种浸润式培养,使得去年毕业的00后学员中,有七成进入了专业院团。

三、幕后的护花人

在梅李镇文化站,83岁的钱阿婆每周三雷打不动来教孩子们打绒花头饰。她说:现在机器做的头面太死板,我们当年都是跟着戏文配饰样。这种代际传承的细节,构筑起常熟戏曲的生态链。

民间戏迷自发成立的小梅花后援会,十年间资助了26名学员。他们不仅筹集培训经费,更组织老带新专场演出。这种民间力量与专业体系的互动,让常熟戏曲的童星培养形成了独特的共生模式。

当徐婉清在文化馆剧场完成她的第100场演出时,台下坐满了从各地赶来的戏迷。散场后,几个小女孩围着她要签名,眼神里闪着憧憬的光。这株江南戏曲土壤里长出的小梅花,正在唤醒更多沉睡的种子。常熟的戏台子上,永远为童真留着一束追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