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戏曲直播间里的角儿:谁在手机屏幕里唱念做打?
常熟戏曲直播间里的角儿:谁在手机屏幕里唱念做打?
凌晨三点的常熟老街巷尾,一间挂着红灯笼的老宅里传出婉转的昆腔。推开雕花木门,却不见台上水袖翻飞,只见补光灯下,虞山派昆曲传承人梅雪卿正对着手机唱《牡丹亭》。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艺术家,如今在直播间收获了上万年轻戏迷,弹幕里飘满梅老师眼波绝了的赞叹。
**一、老戏骨的第二舞台**
在方塔东街的百年书场,每周三下午都能见到顾派评弹传人陆明华的身影。这位梳着传统发髻的评弹名家,总在散场后架起三脚架,把《珍珠塔》的唱段搬到直播间。手机屏幕就像新式的八仙桌,观众隔着网络也能嗑瓜子听书。她笑着调整镜头角度,苏州话里带着俏皮的儿化音。某次直播中,她即兴改编弹词唱段为常熟防疫宣传,竟被网友做成表情包疯传。
**二、90后戏痴的国潮实验**
家人们看我这身改良旗袍,灵感来自曾赵园的漏窗纹样!95后锡剧主播林小棠每次开播都像在办时装秀。她把传统《双推磨》改编成rap版,用电音三弦伴奏,直播间背景是尚湖实景。去年中秋,她策划的戏曲剧本杀吸引三万人围观,观众通过弹幕投票决定剧情走向。有老戏迷批评她胡闹,她却理直气壮: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不也是创新?
**三、戏台背后的隐形推手**
在虹桥路的工作室里,戏曲导演徐文彬正指导主播们调整机位。这位中戏毕业的戏痴开发出多镜头切换系统,能精准捕捉旦角的指尖微颤。他培训的戏曲直播助教团队掌握着特别的互动技巧——当老生唱到马嵬坡时适时飘落樱花特效,在花旦转身时触发掌声音效。我们要让每个身段都成为'高光时刻'。说话间,他手机里弹出提示:昆曲主播今晚的虚拟打赏已够定制一套苏绣戏服。
夜深了,常熟戏曲博物馆的琉璃瓦映着月光。馆长张鸿生站在修复好的古戏台前,看着手机里此起彼伏的戏曲直播间,忽然想起三十年前下乡演出的光景。那时候要追着幕布跑三个村,如今点开手机就能万人同听一曲《长生殿》。他摘下老花镜擦了擦:这哪是手机屏幕,分明是块会发光的青石板,上面刻着千年文脉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