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学戏指南:在江南雅韵里寻找你的水磨腔
常熟学戏指南:在江南雅韵里寻找你的水磨腔
在虞山脚下的老茶馆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位银发老人端着盖碗茶,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叩着拍子,一段《牡丹亭》的曲牌从喉间婉转流出,惊得梁间的燕子扑棱棱穿过雕花窗棂。这座被评弹弦索浸润了六百年的江南小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戏曲密码。
一、方寸舞台藏乾坤
常熟市文化馆每个周三下午都会传出悠扬的胡琴声。推开三楼排练厅的木门,二十多位学员正跟着国家二级演员周美芳老师练习身段。梳着水发的老先生是退休语文教师,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刚上初一,这样的忘年组合在戏曲班里并不鲜见。文化馆的公益课程涵盖昆曲、锡剧、越剧三大剧种,每年春季报名时,报名处总被挤得水泄不通。
方塔社区的百姓戏台是戏迷自发组织的乐园。每月第二个周六,古色古香的社区活动中心就会变身临时剧场。73岁的王阿婆年轻时是公社宣传队台柱子,如今带着孙辈们排演《珍珠塔》,她改良的常熟版锡剧念白融入了本地俚语,逗得台下观众前仰后合。
二、寻师问道有门径
常熟理工学院的大学生戏曲社堪称非遗传承试验田。这个由00后大学生组成的社团,每周三晚在文学院排练厅组织戏曲夜校。他们创新编排的《游园惊梦》融入了街舞元素,去年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斩获金奖。社长李想同学说:我们把抖音直播搬进练功房,现在账号粉丝快破万了。
在西门大街的深巷里,藏着朱雪芳昆曲工作室。朱老师是苏州昆剧院退休的闺门旦,她的私塾式教学吸引了不少白领。金融分析师小陈每周驱车从苏州园区赶来学戏:朱老师教我们唱《玉簪记》时,会讲明代服饰纹样与唱腔气韵的关系,这种文化浸润比瑜伽课解压多了。
三、市井处处有戏场
每年谷雨时节的尚湖牡丹花会,总能看到戏班在花间搭台。去年花会期间,常熟锡剧团连演七天全本《孟丽君》,观众撑着油纸伞在细雨中看戏的画面,成了朋友圈刷屏的盛景。琴川河畔的评弹书场更显家常,花五块钱要杯碧螺春,就能听一下午《三笑姻缘》。
在梅李古镇的百年戏楼,戏曲研学游正悄然兴起。游客不仅能跟着老艺人学画脸谱,还能体验用常熟土布制作戏服的工艺。镇上的民宿老板开发了戏韵套餐,包含手抄工尺谱、水袖体验等项目,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当暮色漫过方塔的飞檐,护城河边的露天戏台又亮起了灯笼。在这里学戏,学的不仅是唱念做打,更是在吴侬软语中触摸城市的文脉。或许某个清晨,当你路过曾赵园的九曲回廊,会忽然发现,那些咿呀的曲调早已化作常熟人骨子里的生命节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