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腔调:七溪流水间传唱千年的吴侬雅韵

常熟腔调:七溪流水间传唱千年的吴侬雅韵

临水而居的常熟人,骨子里浸润着江南的雅致。这座被七条清溪环抱的古城,在粉墙黛瓦间流转的不仅是桨声灯影,更有穿越时空的戏曲清音。走进寻常巷陌,或许转角就能遇见水袖轻扬的昆腔,又或是邂逅评弹艺人三弦里流淌的市井故事。

一、水磨雅音绕虞山

虞山脚下,四百年前曾飘荡着明代戏曲家徐复祚的吟哦。这位隐居石梅的文人,在《红梨记》中写尽江南儿女的缠绵悱恻。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唱词从青石巷深处传来,常熟人与昆曲的缘分便在这水磨腔调中徐徐展开。梅李镇的草台班社至今保留着清光绪年间的工尺谱,老艺人们捻着檀板,在月夜荷塘边吟唱时,恍若带人回到《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

二、市井巷陌起弦歌

南门坛上的老茶馆里,梨花木桌早已被茶客的衣袖磨出包浆。午后三点,三弦与琵琶声准时响起,身着长衫的评弹艺人用软糯的常熟话说着《三笑》。茶博士拎着铜壶穿梭其间,老茶客们眯着眼睛打拍子,这是属于江南市井的韵律。而在古里镇,锡剧团的当家花旦李凤英正带着弟子排练《珍珠塔》,金属质地的唱腔在雕花戏楼里碰撞出独特的戏剧张力。

三、乡野田埂传清音

白茆塘边的芦花荡里,七旬老人钱阿婆还能完整唱出三十六个《白茆山歌》套曲。这些源自插秧车水的田歌,经过文人的雅化,竟生出《十二月花名》这样兼具泥土气息与文人意趣的作品。每年谷雨时节,支塘镇的农民戏班都要在土地庙前搭台唱春,粗犷的打春调子混着油菜花香,把整个春天都唱得活色生香。

当暮色漫过方塔飞檐,曾赵园的戏台又亮起灯笼。台上水袖翻飞,台下观众跟着哼唱,千年戏曲就在这样的寻常光景里生生不息。常熟的戏,是文人案头的雅集,是茶馆里的烟火,更是稻田间的呼吸,七溪流水带走的只是光阴,带不走这方水土酝酿的腔调。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