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人学戏指南:推开这扇门,你也能唱念做打
常熟人学戏指南:推开这扇门,你也能唱念做打
在常熟老城区的深巷里,常能听见丝竹声穿墙而过。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江南小城,戏曲文化如同温润的糯米酒,在寻常巷陌间静静发酵。若你想寻一方学戏的天地,不妨跟着这份指南,推开那几扇藏着戏曲密码的木门。
一、文化馆里的戏曲传承班
常熟市文化馆的戏曲公益课是块活招牌。每周四晚,三楼排练厅总会亮起暖黄的灯光,年过六旬的徐月娥老师准时等候学员。这位省锡剧团退休的当家花旦,教戏时仍保持着舞台上的身段:兰花指要含而不露,云步得行云流水。去年结业汇报时,六十岁的王阿姨一段《珍珠塔》选段,硬是把台下观众唱红了眼眶。
文化馆的特别之处在于老带新传统。每月最后一周的曲苑茶话,老票友会带着新学员围坐八仙桌。青瓷盖碗里碧螺春飘香,大家轮流唱段子,老前辈现场点拨。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让《玉蜻蜓》《白蛇传》的唱腔里始终带着常熟特有的糯米腔。
二、社区戏台的草根舞台
琴川街道的百姓戏台每月初八准时开锣。这个由老仓库改造的剧场,木地板还留着运输货物时的凹痕。在这里教戏的周师傅很特别,白天是菜市场卖鱼郎,晚上就变成教身段的戏曲老师。他的教学方法也鲜活:演杜丽娘思春,要像咱们常熟的虞山茶,香气是慢慢沁出来的。
最热闹的要数暑期少儿戏曲营。孩子们跟着老师学画脸谱,用宣纸裱的孙悟空面具能透光。去年结业演出时,十岁的李小萌扮演红娘,念白里不小心冒出句常熟话,反倒赢得满堂彩。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教学,让戏曲真正落在了生活里。
三、园林深处的私房课
在曾赵园的竹林精舍,藏着位特别的戏曲先生。顾老先生出身评弹世家,书房挂着梅兰芳赠其祖父的扇面。他的私教课要提前三个月预约,上课前得先听他讲半小时戏文典故。《牡丹亭》里'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奈何天'说的是我们常熟人初春看虞山烟雨时的心境。这种教法,把每个唱词都种进了江南水土。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顾老会带着学生在燕园的湖心亭办雅集。月色下,昆曲水磨腔掠过水面,惊起几只夜鹭。去年有位上海来的学员说,在这唱《游园惊梦》,真能看见杜丽娘从太湖石后转出来。
常熟的戏曲传承,不在高墙深院,而在市井烟火中生长。当你走过南门坛上的青石板路,听见哪家庭院里飘出一嗓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不妨驻足片刻。或许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就能遇见属于你的戏曲人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