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用梆子腔重塑中原儿女的筋骨魂

常香玉:用梆子腔重塑中原儿女的筋骨魂

在豫剧舞台上,有一位艺术家用生命丈量着戏曲艺术的深度,她创造的常派艺术如黄河般奔涌澎湃,浸润着中原大地的文化基因。常香玉这个名字,早已超越戏曲演员的范畴,成为河南精神的文化符号。当我们在当代回望这位艺术大师,会发现她的戏曲艺术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一、梆子腔里的生命律动

常香玉的嗓音如同黄河水般浑厚深沉,她的唱腔融合豫东调的高亢与祥符调的婉转,在真假声转换间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在《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中,她将女子替父从军的豪情化作铿锵有力的梆子声,每句唱词都像锻打钢铁般掷地有声。这种唱法突破传统旦角的柔美范式,开创了豫剧大本嗓演唱的新境界。

在《拷红》在绣楼我奉了小姐严命的表演中,常香玉运用鼻腔共鸣的特殊处理,使红娘这个机灵丫头既保留少女的俏皮,又透出市井的泼辣。她的吐字如珠落玉盘,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在河南方言的韵律中构建起独特的音乐美学。

真假声的运用堪称常派艺术的灵魂。在《破洪州》中,她以真声塑造穆桂英的英武,用假声表现深夜思夫的柔情,这种刚柔并济的声腔处理,让角色形象立体丰满,开创了豫剧人物塑造的新范式。

二、舞台上的中原气象

常香玉的舞台形象总是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她塑造的花木兰跨马提枪时,脚步如战鼓般沉稳有力;演绎白素贞时,水袖翻飞似钱塘潮涌。这种将戏曲程式与生活真实完美融合的表演,源自她对中原百姓生活的深刻观察。

在身段设计上,她大胆吸收京剧武生的动作元素。在《五世请缨》中,佘太君挂帅出征的身段融合刀马旦的英气与老旦的沉稳,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表演程式。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对角色精神的精准把握。

常香玉特别注重眼中有戏。在《大祭桩》法场诀别时,她的眼神从悲怆到决绝层层递进,将黄桂英的刚烈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用眼神传递情感的艺术手法,使传统戏曲表演突破脸谱化窠臼。

三、破茧成蝶的艺术革新

常香玉对豫剧音乐的改革堪称革命性突破。她将传统慢二八板加快节奏,创造出适合现代剧场的新板式,在《朝阳沟》中,这种改革使戏曲节奏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她引入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却始终保持着梆子戏的筋骨。

在剧目创新方面,她将《拷红》《白蛇传》等传统戏注入现代意识。《花木兰》经过她的改编,弱化了传统戏的忠孝观念,强化了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改编使古老故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常派艺术的传承超越门户之见。她培养的弟子各具特色,王惠继承其声腔精髓,虎美玲发扬其表演体系,这种开放式的传承模式,使常派艺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郑州香玉剧社的舞台上,常香玉当年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的义演仿佛仍在回响。这位把生命融入戏曲的艺术家,用梆子腔铸就了中原文化的魂魄。她的艺术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代豫剧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