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萌娃唱大戏:常宇娴的戏曲启蒙之路
两岁萌娃唱大戏:常宇娴的戏曲启蒙之路
在苏州平江路的一座百年老宅里,每天清晨都会传出稚嫩的童声。两岁的常宇娴踮着脚尖,跟着爷爷的水袖在庭院里转圈,咿咿呀呀的昆腔穿过雕花窗棂,惊醒了屋檐下的燕子。这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小囡囡,已经能把《牡丹亭》的曲牌唱得字正腔圆。
一、浸在吴侬软语里的摇篮
常家祖宅的八仙桌旁总放着三样物件:紫砂茶壶、评弹三弦和泛黄的工尺谱。宇娴从襁褓时期就躺在太师椅里,听着奶奶哼《玉蜻蜓》的弹词开篇入睡。这种浸润式的启蒙,让传统戏曲的韵律像母乳般融入孩子的血脉。
每到周末,常家小院就成了票友雅集之地。宇娴坐在竹编童车里,眼睛跟着旦角的水袖转,小手不自觉地在扶手上打拍子。当三弦响起《游园惊梦》时,她突然蹦出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惊得满座票友摔了茶盏。
二、游戏中学戏的妙招
爷爷把戏曲教学变成趣味游戏:用虎头鞋练习台步,拿拨浪鼓模拟司鼓节奏,把冰糖葫芦当马鞭使。宇娴学《三岔口》的武打动作时,父子俩用棉花枕头当兵器,在罗汉床上翻滚打闹,常惹得奶奶举着锅铲追着喊仔细磕着。
昆曲传承人王奶奶独创的糕点教学法更是一绝。教《思凡》时用定胜糕摆山门,学《夜奔》时用薄荷糕排星斗。宇娴背错词就罚吃海棠糕,如今看见苏式点心竟能条件反射般唱出对应的戏文。
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这个00后小戏迷的日常,是抖音直播与虎丘曲会的奇妙交融。妈妈用手机记录她背戏文的视频,配上动画特效发到网上,竟收获百万点赞。有网友戏称:别人家孩子睡前听童话,常家小囡要听《长生殿》才肯闭眼。
在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公益课上,宇娴成了最小助教。她踮脚够着麦克风教外国游客念白:姐姐——奶声奶气的示范惹得金发碧眼的留学生直呼萌化了。馆长感叹:这才是文化传承该有的样子。
如今走过平江路的青石板路,常能遇见扎着冲天辫的小宇娴,抱着比她人还高的三弦去上兴趣班。这个把戏曲当母语的小人儿,正用她特有的方式,让古老的艺术在童谣中焕发新生。或许正如她爷爷说的:传艺不在早晚,入心才是根本。在这座千年姑苏城里,文化的血脉总能在不经意间完成代际传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